舊時北京端午節:女紅競巧又稱"女兒節"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它形成于戰國時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端午的“端”是開端、初之意,初五是一個月中的初始,在農歷地支紀月中,順序正月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故稱五月初五為“端午”。端午原稱端五相傳是因唐玄宗是八月初五的壽日,宰相宋璟為討好皇帝,上表為避諱“五”字,而將端五的“五”改成“午”,故稱“端午節”。又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有登高之俗,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又因“五”與“午”通用,五月初五,五、五相重,故亦稱“重五節”、“重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敘述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但古老的端午節民俗不僅僅是吃粽子、賽龍舟,其實在端午節民間還有插“五端”、吃“五黃”、吃“五毒餅”辟“五毒”、系“五彩絲線”,佩帶香袋香囊等習俗。   自先秦時起,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那時有“惡五月”之說。這是因夏季燥熱潮濕人易生病,古代多有瘟疫流行。再加衛生不好毒蟲繁殖咬人傷人,因人們有此信仰所以種種求平安,禳解邪災的習俗應運而生。古時端午節時就有“插五端”、“吃五黃”、“吃五毒餅”、“系五彩線”“佩帶香袋香囊”等眾多與“五”這個數字聯在一起的習俗。   “插五端”是指插掛菖蒲、艾草、葫蒜、榕枝和石榴花于門窗上以辟不祥。   食“五黃”、吃“五毒餅”是端午時的重要食俗。五黃指的是黃花魚、黃瓜、蛋黃、黃豆、雄黃酒。易經術上認為,黃色可以解毒制煞。按祖國醫學認為,端午的五月初五的中午,正值一年中人體的陽氣最盛之時,黃魚、蛋黃、黃豆(粽子內加入黃豆)都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及維生素、黃瓜、雄黃都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古代人雖有些迷信但卻也知按節令保健養生。   “五毒”指的是蝎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餅就是用雕刻了五毒蟲圖案的印模子,加蓋在那時人們喜歡吃的玫瑰餅上而制成。吃五毒餅寓意把一切毒蟲吃(消滅)掉,使它不再傷害人。   從兩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帶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習俗,端午節時更必佩帶。香囊內裝有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藥,富貴人家要加裝些檀香、麝香。從醫藥學看這些藥確有一定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帶還常放在床前及枕邊。舊京時女孩們在端午節前常用棉織絲緞剪成多種式樣,并用五彩絲線繡成王字或五毒蟲等圖案,年年有翻新可謂女紅競巧。女孩們還用鳳仙花涂染在指甲上,因這些習俗端午節又有“女兒節”之稱。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