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習俗:吃月餅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品嘗月餅、賞月拜月是民間過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此外,燃燈玩燈、舞火龍、觀潮等活動,也是我國部分地區人民的節日習俗。我國壯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又各有其習俗。   【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蘇東坡有詩可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宋以后,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后粘貼在餅面上,后來干脆用餅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做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當時的節物重在嘗新,如嘗石榴、棗、栗、橘、葡萄等時新水果,飲新酒等,有“秋嘗”的意味。   以月餅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風俗盛于明朝,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所以,月餅在民間被稱為“團圓餅”。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從書中介紹的制作工藝看,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供給北京皇宮中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余,重有兩斤”。清代北京中秋祭月除香燈供品外,就是團圓月餅。供月的月餅大的直徑有一尺多長,上面有月宮、蟾蜍、玉兔等圖案。   現代月餅有濃郁的地域風格,有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甬式月餅等,月餅內餡、形制及加工方法上也各有不同。北京月餅,酥皮、冰糖餡;廣式月餅以糖漿面皮為主,有酥皮、硬皮兩種,月餅有咸甜兩味,餡有肉類與蓮蓉、豆沙等;蘇式月餅,也是酥皮,餅餡常用桃仁、瓜子、松子,配以桂花、玫瑰花等天然香料;甬(寧波)式月餅,酥皮,多用苔菜為餡。傳統的月餅糖多油重,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流行以果類為餡的低糖月餅。   中秋月餅的吃法很有講究:一般切月餅都要均勻切成若干份,按人口數平分,每人都享受一塊,象征家庭成員是團圓的一部分。如家中有人外出,便特地留下一份,象征他也參加了家庭團聚,這塊月餅留待除夕他回來享用。這種以飲食團聚家人的方式是中國人所特有的文化習慣。 (來源:《我們的節日》)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