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學是儒學的原生態 談先秦儒學的“七長八短”
作者:劉培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先秦儒學是儒學的原生態,它像一座宮殿,已經破落但棟梁未朽磚瓦尚在;它像一輛舊車,已經報廢卻構件優異拆裝方便。居住或駕乘?這是個白癡的問題;完全拋棄?這是敗家子行為。唯一可取的辦法:物盡其用,以構筑新的精神大廈。為此,我們需要對先秦儒學作一次盤點。
借用通俗的說法,我們認為,先秦儒學有“七長八短”:
一長:切實的人本主義。“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也”;“天之所生、地之所養,惟人為大”——歐洲人一度在人與神誰是本位的問題上的糾結,在孔子這里是不存在的。他的觀點明白無誤:人的生命和尊嚴至高無上。今天,取消死刑的呼吁依然有點兒時髦;當孔子強調人的可貴的時候,其背景是慘絕人寰的殺奴殺俘人祭和人殉!“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對孔子一改溫良恭儉讓而變作潑婦罵街,孟子是由衷欣賞的。對于用木人或陶人殉葬,孔子都如此咒罵,對用真人殉葬,孔子該如何“出離憤怒”呢?以“人本”為基點,衍生出“仁者愛人”、“為政以德”、“民貴君輕”等主張。對人的關注超乎一切,使得儒者對神的關注成為間接的對人的關注:“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存亡禍福,皆己而已,天災地妖,不能加也”;“不語怪力亂神”——這種現實主義精神成為抵御虛幻神圣理論的堅固墻壁,使任何宗教都難以統治華夏。簡言之,儒學是從人的角度理解和闡釋神,宗教則從神的角度即虛幻的愿景誘導人。中國社會一直保持世俗狀態從而使接受科學成為可能,儒學功不可沒。
二長:崇高的政治理想。有西方學者指出:二十世紀世界歷史是“馬克思的贈禮”。孔子對“大同世界”終極追求,連同他的其他學說,極其深刻地影響了歷代有識之士,并使現代知識分子精英一拍即合地接受了科學共產主義思想。從這個角度講,中國歷史是“孔子的贈禮”,中國現代史則是“孔子與馬克思的贈禮”。
三長:天人合一的觀念。儒者將人的問題放在“天”的大背景上處理,強調人與自然的不可分。這里有經驗有感知也有原始的崇拜與迷信。一部《禮記·月令》,詳盡地展示了儒者對人與自然和諧互動的理解,即“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因此,“暴天物”和“虐人倫”,都同樣不可接受。
四長:大一統思想。孔子著《春秋》,“春秋大一統”。“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反之,就是“無道”。孔孟十分向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西周盛世,對導致分崩離析的行徑極盡貶抑之能事。他教學生,都是用“雅言”也就是普通話,不用方言。
“萬里車書一混同,豈有江南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完顏亮《題畫屏》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互為仇敵的兩個人,想的是同一件事:統一中華。
“大一統”的影響力就是這么大。
五長:“和”的理念。“禮之用和為貴”、“和而不同”。儒者推崇“和”的背景下的多元化,他們認為這如同五味調羹五音調樂一樣。“和”即協調,而協調的訣竅就是使各方適度妥協達成相對的一致與平衡。因此,“已甚”也就是極端的手段是不可取的,宜用執其兩端斟酌而為之的“中庸”之道。無論是對自然還是對人類,都要“好生惡殺”。“俎豆之事,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善戰者服上刑”——由此造就了中華民族的和平特質。
六長:自強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精神層面,為了“知道”刻苦學習,重視教育。孔子本人就是刻苦學習的萬世師表,他那“朝聞道夕死可矣”、“三月不知肉味”、“韋編三絕”的學習勁頭,給后人無盡的激勵。他不但“學而不厭”,更“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將原來鎖在王室金匱里面的知識“禁臠”分發給民間后生,他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在他的倡導下,好學重教成為中華傳統,“十萬人家盡讀書”,連皇帝也不能不敬師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學然后知不足”成為共識,一個愛學習的民族是絕對不可輕侮的。這一切,主要拜儒家所賜。
另一個是物質層面,勤懇:“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儒者看不起自甘墮落的賤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干好素來所干的職業,盡可能改善生存條件。孔子就說,如果能光明正大地致富,“雖執鞭可也”。節儉:“溫良恭儉讓”;“政在節財”;“禮,與其奢也,寧儉”;“節用而愛人”;“儉,德之共也;奢,惡之大也”。有了這些教導,我們才懂得“萬惡奢為首,百善孝為先。”
七長:重視家庭。“返本修邇”,儒學從最基本的人性出發構建自己的理論。它認為,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親人都不親,那么他對外人的親就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婚禮者,禮之本也。”因為只有高質量的單偶婚家庭,才能使夫婦有義,使男女雙方尤其是男人覺得這個家庭值得盡心負責,這樣才會有父子之親、兄弟之情,進而有君臣之正。也就是所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如果民風淫蕩,穿穴逾竇,不是莊嚴的婚禮合成的純潔的一對,那么,這樣的家庭對于夫婦尤其是對于男人來說,可能意味著不值得盡心負責。家庭生活質量的低下導致家庭責任心的喪失,社會責任心也由此消褪,犯 上作亂成為可能,社會由此松散紊亂。所以,儒者將婚禮視為“禮之本”,將“孝悌”視為“仁之本”,以為“堯舜之道,孝悌而已”,抓住了人性的本質,既通俗又十分深刻有用。誠如孟子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家庭是人生的避風港,家庭是奮斗的動力。我們這樣走來,因此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家庭的穩定仍將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同理,家庭的松散也將是社會紊亂的征兆。
一短:維護等級制度。“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貴賤不愆,所謂度也”;“維器與名,不可以假人”。《禮記》上記載,給天子和諸侯、大夫、士削瓜,切割的樣式和托底的材料都不得相同,只有庶人,可以拿過來就啃。我們真不知道當時天子如廁是怎樣一副情形,如果天子內急又該怎么辦。
等級制度下就是特權盛行。中國人的特權意識根深蒂固,尤其是農民,在下面時要“均貧富等貴賤”,用極端“民主”手段爬到了上面,就不吭氣了,悶聲做皇帝或“土皇帝”,盡享特權。
二短:崇尚人治。儒者希望依靠明君行仁政,對法治不感興趣。晉國的趙鞅鑄刑鼎,將成文法公開,孔子激烈反對,說“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貴,貴是以能守其業,貴賤不愆,所謂度也”;“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失序,何以為國?”表面看來,孔子反對“公開化”,是因為如果民眾知道了法律條文后,貴族們再也不能高下在心地隨意解釋法律了,他們要失業了。其實,孔子有更深層的考慮:“圣人之設防,貴其不犯 也”;“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焉。導民以刑,禁止(以)刑,不刑也。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于是乎用刑矣。”為避免“民免而無恥”,鉆法律的空子,錐刀之末也要爭競,孔子不喜歡公開司法條文,他還想模仿古代長老會議的形式讓貴族進行道德評判處理民事。他太高看貴族了。
人治的結果是縱有明君,也是人存政舉人去政息,全社會無規則運行或按潛規則運行。但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骨架是商鞅那一套,儒學是血肉。然而,法家絕非“法治學派”,他們主張“垂法而治”,但核心是“權治獨斷于君”。簡言之,法家的法治就是極端的人治,就是專制。
三短:保守。“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儒者的保守來自敬老和“好古”。敬老是社會進步文明的標志。農業經濟形態下,敬老是可能的,因為老人的經驗有用;游牧經濟形態下敬老是不可能的,因為老人既不能打草擠奶,也不能抵御狼群對畜群的襲擊,所以,游牧民族往往“貴壯賤老”。儒者極力鞏固單偶婚這一社會進化成果,極力主張敬老,這是在抵制獸性,擴張人性。但老也就意味著保守,如果讓老人把持了社會,社會也就失去了創新冒險精神。孔子“述而不作,敏而好古”,是古華夏文明的一位了不起的整理者。但正是他的“不作”和“攻乎異端”,造成了后世思想的沉悶。他總是想用遠古文明中的人性光芒照亮“無道”的現實環境,結果顯得食古不化厚古薄今。更嚴重的是,儒道法三家在對待創新出奇問題上居然空前絕后的一致:儒者說“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法家說“茍能令商賈技巧之人無繁,則欲國之無富,不可得也。”道家說“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不敢為天下先”。這種合唱足以讓青年人變成“小老頭”。
四短:輕視婦女。“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從史料上看,孔子孟子曾子的家庭生活都不怎么和諧,其中曾子還出了妻。大概是因為他們要求太高了。孔子作中都宰,境內的男女走路都分開的,男右女左,中間跑車。只是沒說婦女“出門必擁蔽其面”否,大概要擁的。“婦有七出三不去 ”,“三從”之類主張也是孔子的發明。這是父系氏族社會的遺臭。
五短:熱衷人事,不探索自然。儒學所有的命題都繞“人”展開,對于自然,雖然有天人合一的理念,但由于“天道幽遠”,難以把握,秉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他們寧可“闕如”。“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所以“君子”不為了,都去當治國理政的大人物。對人事的熱衷淹沒了對自然的興趣。于是人際關系越來越發達復雜,自然規律極少被揭示。“窩里斗”的興盛和自然科學的荒蕪,成為中國社會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六短:平均主義。“不患寡而患不均”,在一個人口眾多生產資料匱乏的國度,這個主張是人道主義的。但是,“過猶不及”,絕對的平均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可惜農民和剛剛脫胎于農民的階層,正是這樣理解的。無論什么“主義”,如果不和他們頭腦中的“人人如何”、“個個如何”對上號,他們就不擁護你,你只能成為一個馬克思所說的“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之實際上不可能實現”導致的悲劇式的英雄。
七短:華夏優異論。“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古華夏文明的確先進,但孔孟料想不到的是,承接華夏文明的,不是齊魯之邦,而是“戎狄之教”的秦人和“非我族類”的楚人,他們分別建立了秦漢。此后,中國社會不斷“胡化”,但“天朝”習慣于自大,不被“島夷”的軍艦打痛,它是醒不過來的。
八短:繁瑣。與孔子同時的齊國政治家晏嬰批評孔子那套“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窮其禮”,太過繁瑣。孔子逝世五年后,在一次外交活動中,齊國人嘲弄魯國人和邾國人“唯其儒書,以為二國憂”,可見時人對儒學是不耐煩的。孔子雖力誡其弟子“無為小人儒”,但有他那樣知識學力的又有幾人?小儒把握不了精髓,即流于形式;流于形式,恰是背離宗旨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