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愛國:如何看待“回到原典”?
作者:樂愛國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一段時間以來,學術界流行“回到原典”的口號,主張研讀原典。這對于不直接研讀原典,而只是跟著他人的解讀人云亦云來說,無疑是一大進步。但是,“回到原典”的口號本身實際上蘊含著對于前人解讀的懷疑。學術研究需要懷疑,但對于前人的 研究成果不能全盤否定,更不能忽視或拋棄。
民國時期,儒學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對儒學的批判,替代了對于儒學的解讀。在那種背景下,一些為儒學辯護的學者認為,儒學原本是好東西,其中 不好的東西都是由于后世儒家學者,比如董仲舒、鄭玄、朱熹等所附加的。這種說法一直影響至今,并且有可能是當今提出所謂“回到原典”的依據之一。事實上, 儒家經典,若不是經過后世儒學大家的詮釋和發明,不僅不能流傳至今,而且,即使流傳至今,也不可能引得那么多人的興趣;即使有興趣,也不可能知道其中的豐 富含義。
學術研究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的“回到原典”,實際上是學術的倒退。經典之所以不是“死的東西”,是因為它經歷了 后來的學者不斷的詮釋,而能夠與時俱進。更為重要的是,“回到原典”首先要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否則,就無法真正回到原典。因此,研讀儒家經典,首先要研 讀前輩儒學大家對于儒學經典的詮釋和發明。不讀《十三經注疏》、不讀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僅憑個人一鱗半爪的知識基礎去解讀儒學經典,并自以為有所“創 新”,除了低水平的重復和“喧囂”之外,還能有什么呢?
今天的學者大都是在對儒學的幾近顛倒黑白的解讀中成長起來。然而不可否認,即使在民國時期那樣的背景下,也不乏有學者以學術的態度和方法詮 釋儒學經典,遺憾的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同樣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于今天有些學者在解讀儒學經典中的所謂“創新”,實際上仍然沒有超過那個時代。
不少學者抱怨出不了學術大師。問題是,學術大師的出現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只是“回到原典”。學術是一代一代學者通過學術研究而積累起來的,忽視前人研究成果的“回到原典”,實際上是對學術的不尊重,更不可能成就能夠超越董仲舒、鄭玄、朱熹的學術大師。
在“回到原典”口號的引導下,不少年輕學子開始直接研讀儒家經典。那種面對“四書”、“五經”時幾近茫然而故作精神的誦讀,或是目空一切而 自以為是的解釋,構成了“國學熱”。這對于儒學的發展是喜是憂,誰也說不清。但有一點是需要指出的:“回到原典”不是單純地直接地面對原典,而應當是“站 在前人的肩膀上”;既要“回到原典”,又要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之精華,并以之為基礎。
(作者系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