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商業文化中已出現不良因子

作者:端木賜香三糊涂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一)齊國重商 ??? 齊祖姜太公,屠過牛,市過飯。雖然肉經常賣臭,飯也不咋好吃,做生意老不在行,但是老人家重商則是一定的。一到齊國,“修政,因齊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一句話,齊是以商興國的。不過,齊真正成為大國,跟管仲有關。管仲我們知道,也做過商人,且做商時不太地道,與鮑叔牙合伙做生意,拿的本錢少,分紅時拿的利潤多,鮑叔牙的伙計都看不下去。鮑叔牙解釋說,管仲家窮需要錢,且有老母在堂需要孝順。不管怎么說吧,管仲應該具有精明貪利的商業品性。待自己做了齊相,遂一展其品性,制定了極佳的工商政策。第一是輕稅:“通齊國魚鹽于東萊,使關市幾而不征,以為諸侯利,諸侯稱廣焉”。第二是給商人提供各種便利:“為諸侯之商賈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芻菽,五乘者有伍養,天下之商賈歸齊如流水”。第三是設立國營妓院,開放搞活。 ??? 當然,從管仲開始,中國的商業文化里就有了不良的文化因子。 ??? 第一,管仲發明“四民說”。也就是政府要讓士農工商各營其業各處其地,不得烏合:“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易。”一句話,商人可以蒙頭發大財,但是各階層之間不能雜處,不能聯合,否則他們整天亂說,想成些事太容易了。 ??? 第二,管仲發明平準制。也就是政府參與調控商業平抑物價。此招也是有利有弊。民主政體國家,它就走向社會福利一面;專制壟斷國家,它就走向國進民退一面。 ??? 第三,實行鹽鐵糧國家專營制。這就不是國進民退了,而是直接拒絕民營進入。 ??? 第四,管仲雖然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他所謂的牧民富民是有限度的。《管子·五輔》篇曰:“貧富無度則失。”《奢靡》篇曰:“甚富不可使,甚貧不知恥。”也就是說,不能讓老百姓過貧,但是也不能過富,滿足百姓溫飽就行了。特別是那些商人,過富就很危險了。他對齊桓公說:“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百乘之國必有百金之賈,非君之所賴也,君之所與。故為人君而不審其號令,則中一國而二君二王也。”桓公問:“何謂一國而二君二王?”管子對曰:“今君之籍取以正,萬物之賈輕去其分,皆入于商賈,此中一國而二君二王也。” ??? 管仲的意思是說,如果國王不掌控好商人,讓利潤皆入了商人之腰包,相當于一國二主了。這種對富商的本能的警惕,也是個不好的信號,后世君王皆接收到了。做得過分的,有干脆廢除商業的,有大割資本主義尾巴的。 ??? (二)鄭國重商 ??? 鄭國政府與商人之間的關系是很優美的。有這樣一個故事,晉卿韓宣子擁有一對玉環中的一只,聽說另一只在鄭國商人手里,就前往淘寶。他拜見了鄭國國君鄭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鄭相子產對曰:“這不是官府的藏品,我們國君不知道哇。”鄭國的其他大臣認為子產做得不對,因為一個小小的玉環,就得罪晉這樣的大國,和韓宣子這樣的政治強人(晉國六卿之一,在晉國執政27年),太不值矣。子產不理。宣子繞開鄭國君臣,直接找那商人去了:我買還不行嗎?那個鄭國商人回曰:買可以,但是我得稟報我們國君與國相。于是韓宣子去找子產,沒成想子產說出一番很漂亮的話來:“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匄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敝邑強奪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諸侯,必不為也。若大國令而共無藝,鄭鄙邑也,亦弗為也。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也。” ??? 一句話,俺們鄭國立國之初就與商人有盟,互相保護呢,政府可不能依仗權力盤剝商人呢。這話說得韓宣子都害羞了,再也不好意思提買環的事情了。也許正因為有這樣的政府,所以才出現一個更優美的商人愛國故事:弦高犒師。說的是秦穆公使孟盟舉兵襲鄭,過周以東,遇到鄭之賈人弦高、蹇他。兩位商人商量曰:“師行數千里,數絕諸侯之地,其勢必襲鄭。凡襲國者,以為無備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進。”乃矯鄭國國君之命,以十二牛勞之。秦將相與謀曰:“凡襲人者,以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備必固,進必無功。”乃還師而反。 ??? 后世還有商人學習弦高來著,可惜時移世易,一切都不是那個味了。我說的是英法聯軍進北京前,同仁堂老板樂平泉聯系恒利木廠的王海,捐備牛羊果品前往通州犒夷求和一事。他們浩浩蕩蕩地帶了500只羊、50頭牛和無數果品。結果英夷頭目額爾金拒絕接受。據中國民間筆記載,老額是這樣說的:“本國向不得受禮物,如為貿易起見,著本國弁兵照時價公平買賣”。我們的商人只好趕著牛羊回家,卻在半路上被清兵搶去。 ??? (三)越國重商 ??? 吳越爭霸,除了傳統的美人計,經濟方面主要就是商戰了。據東漢會稽人袁康等編纂的《越絕書》,文種給勾踐獻過伐吳九術:“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幣,以遣其君;三曰貴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遺之好美,以為勞其志;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臺,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疆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因《史記》中勾踐賜死文種時有“子教寡人,伐吳七術”之語,馮夢龍以為《越絕書》史實性不及《史記》,故刪“尊天地,事鬼神”和“邦家富而備器”,九術遂成為七術:“一曰捐貨幣以悅其君臣;二曰貴糴粟囊,以虛其積聚;三曰遺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五曰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六曰疆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七曰積財練兵,以承其弊。”不管是九術還是七術,里面都包含了商戰的影子。 ??? 據《史記》,范蠡老師計然(另有一說,計然就是范蠡)給勾踐談的商戰經驗如下:“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夫糴,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木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過三十,則農末俱利矣。平糴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結果是十年,越大富,號稱五霸。據說,之后范蠡棄官經商發大財,也是用的計然的商戰理論。 ??? (四)魯國重商 ??? 周公乃魯之始祖,而周公是很重商的,西周初期的諸多重商政策,都是周公制訂的。所以春秋時期“魯人好賈趨利,甚于周人。”孔子創儒學,輕視農工小人,但對于商,還沒有輕視,其弟子子貢就是個著名的大商人。孔子表揚他說:“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孔子甚至把自己也當商品了,發出了“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之類的吆喝。儒家輕商應該始于孟子,孟子把士稱作“大丈夫”,把農夫稱作“小人”,把商人稱作“賤丈夫”。在孟子筆下,連商業稅都是因為商人太賤了才開征的。《孟子·公孫丑下》說:“古之為市業,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網)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意思是說,古代的市場,本來是以自己所有的東西,交換自己沒有的東西,由官府管理。可是有些“賤丈夫”,一定要找一個獨立的高地登上去,左邊望望,右邊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場的賺頭都由他一人賺走。大家都認為這種人很賤,于是開始向他們征稅。“賤丈夫”的稱謂,加上孔子“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之論在后世的惡性膨脹,商人才慢慢被戴上賤和奸的光環。 ??? 政府重商之下,春秋時期的商業出現了諸多新現象: ??? 第一,私商大量出現,著名的有范蠡、子貢、呂不韋等。他們地位很高,或者說社會影響力很大。比如呂不韋,能把皇家接班人弄成自己的種子;越國大大范蠡棄官后經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孔子的學生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后兩人干脆被后世合稱為“陶朱事業,端木生涯”。 ??? 第二,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隨著自由商業的發展,官府發現官營商業不利或者虧損,且征商(征收關稅和市稅)比經商更能保證和增加收入,于是逐漸放棄經商而改為征商,自由商人乘機坐大,逐步取代官營商業而居于優勢地位。 ??? 第三,政府的稅種有三類:市稅、關稅和山澤稅。市稅開始與交易額發生關系,稅率一般為百分之二。關稅起源于宋國,之后各國相繼效仿,在邊境設關收稅,稅率也是百分之二。春秋中后期,關不只設在邊境,內地也相繼設立,且稅率開始加重。至于山澤稅,春秋后期開始征收,稅率比前兩種更重。 ??? 第四,一些小手工業者已被允許在自己住所的前屋接受加工訂貨。這就是所謂的工商合一,前店后坊,逐漸發展為中國商業中一種重要的補充形式。 ??? 第五,商業主要集中在城市,但是在城外農村中大道旁的空地上由交換而自發形成的定期集市也大大發展了。這種集市,本是產需雙方的直接交易,但是商人涉足其間開始謀利。 ??? 詳見端木賜香《有味的傳統文化課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年版
標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