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 讓古詩詞嵌在腦子里

作者:陳魯民來源:詩文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21-10-14
一個中國人,如果腦子里不裝上些古詩詞,就很難叫有文化;一個官員,如果沒讀過四大名著,不懂點唐詩宋詞,就無法與群眾對話;一個作家,倘若背不了幾十篇古文、幾百首古詩詞,他寫的東西就沒“根”,這就是那句老話:腹有詩書氣自華。 ??? 這些古典詩文,大多來自于我們的啟蒙時代,來自于小學生時搖頭晃腦的晨讀夜誦。所以,聽到某地把古詩詞請出小學一年級課本的消息,頓時輿論嘩然,質(zhì)疑聲此起彼伏。當然,人家刪古詩詞的理由也冠冕堂皇:減負。 ??? 減負肯定是必要的,但減什么留什么卻大有講究。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精粹,小學生學的古詩詞,多是反復篩選更精煉也更優(yōu)秀的篇目,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作,誠如某學者所言“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shù)上有大美”。如果不由分說把這些優(yōu)美的詩篇一斧頭砍個干凈,說輕點是有失偏頗,說重點是暴殄天物,鼠目寸光。 ??? 不過,也有令人欣慰的消息傳來。北師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任翔近日表示,從今年9月起,北京市義務(wù)教育語文教材中,小學一年級《語文》的古典詩詞,將由現(xiàn)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個小學階段不少于100篇,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打小多接觸古代經(jīng)典,多從中汲取營養(yǎng)。 ??? 199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每年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設(shè)立的目的很明確,呼吁各國政府推動教育部門教授兒童母語,來推動保護語言多樣性這一珍貴遺產(chǎn)。熟悉熱愛母語,傳承其精華,光大其魂魄,這也是所有熱愛民族文化的有識之士的基本共識,因而,俄羅斯人永遠不會把普希金請出課本,英國人始終熱愛著莎士比亞,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草葉集》,印度詩人泰戈爾的《飛鳥集》,智利詩人聶魯達的《黃昏集》,都被選入各自國度的各種課本,為人們耳熟能詳。作為炎黃子孫,我們?yōu)槭裁匆獢?shù)典忘祖,冷落李白的《靜夜思》,疏遠杜甫的《望岳》,遺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 試想,當我們教育孩子要節(jié)省糧食時,來一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當我們稱贊老人家老當益壯時,用一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當我們表達愛情時,引一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當我們面臨生死抉擇時,吟誦“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當我們感謝教師時,背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當我們表達愛國情懷時,脫口而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該是多么貼切自然,傳神達意,又精辟簡潔,富有感染力,簡直是一句頂一萬句。而如果離開了這些言簡意賅的古詩詞,我們的表達又將會是何其乏味和無力?這就是古詩詞的巨大魅力。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古詩詞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在中華民族艱難而輝煌的發(fā)展歷程中,豐富多彩底蘊厚重的古詩詞始終在為國人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豐盈著我們的靈魂,強壯著我們的筋骨,砥礪著我們的情操。讓古詩詞嵌在學生們的腦子里,也嵌在每個國人的腦子里,這既是圓“中國夢”的精神儲備,也是為了我們詩意地棲息。
標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