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儒家自孔子創立以來,儒家的思想一直是人們學習的對象,儒家學派的宗旨對中國及全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儒家的思想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有著卓越的貢獻。 一、儒家思想與當今的以德治國 中國自遠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傳統。孔子繼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開儒家德治主義之先河。強調道德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視為治國安邦、協調人際關系、提高個人道德素養和境界的根基和出發點。后經孟子、荀子的系統發揮,《大學》、《中庸》的理論升華,形成了一套嚴密完整系統的治國方略,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后世儒家,無論是董仲舒的宇宙論,還是宋明理學的本體論,都只是在理論層面上論證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當今社會,古代德治主義思想雖不能直接作為治國之道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內核仍具有顯著的價值意義,并為當今實施以德治國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資源。 (一)以民為本 以民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礎 。所謂民本就是認識到人民、民眾在國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統治者背離了民心,得不到民眾的擁護,國家政權就不能鞏固,甚至會被人民群眾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論就是以民本為基礎的,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在孟子看來,人民是寶貴的,不能忽視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語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為核心價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現出它極大的進步性和人民性。雖然民本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但它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 我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首當確立起人民當家做主的神圣觀念,并以之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具本質意義的特征和要求。要使人民真正成為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主人和核心,人民支配權力而非權力支配甚至主宰人民。處于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則須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之心處理一切黨務和政務,將使人民當家做主作為其執政的實質,積極組織和領導人民行使權力,使人民群眾逐漸掌握自己管理自己和管理國家事務的能力,實現權力體制的民主化。 同時,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因素。要真正獲得人心即贏得民眾由衷地支持和擁護,就必須時刻把民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頭,一切為了民眾,一切依靠民眾,一切服務于民眾。而這些都絕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空話、套話,不能只是將之作為標語口號,而應該并且必須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以行動實踐和實實在在的成效表明我們的黨、我們的政府和我們的領導干部確實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如此方是以誠信為本而行親民之道。 (二) 仁者愛人 仁者愛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說:仁者人也,仁者愛人。(顏淵)明確仁的本質是愛人。人不僅要愛父母,愛子女,還要愛普通的老百姓,儒家本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的仁愛精神,對處于社會弱勢地位或困難境地者,如鰥寡孤獨廢疾等人群尤為關注。這種優良傳統在當今最值得大力弘揚。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尤其要關心那些生產和生活遇到困難的群眾,深入到貧困地區、困難企業中去,深入到下崗職工、農村貧困人口、城市貧困居民等團難群眾中去,千方百計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要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謀利益,帶領群眾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胡錦濤:《堅持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三)為政以德 儒家認為道德乃政治之本,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從德治的方式說,儒家強調為政者應在道德方面起表率作用,尤其主張君主應以個人的偉大人格力量去感召天下,而不是以刑殺、武力的方式去威服天下,這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我們今天把以德治國作為社會立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基本治國方略之一,這就要求應把德治作為社會主義政冶文明建設的主要方面。當然,現在所說的德治最關建的首先應該并且必須是弘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精神,但也需要汲取歷史文化傳統中的精華,這二者其實并無矛盾之處。如儒家強調天下為公、為政以德,以此優良傳統資源來思考現實,就要求處于執政地位的共產黨必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求領導干部們必須正確樹立權力觀,真正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人民公仆作為最根本的宗旨。這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七·一重要講話中所說:黨員領導干部一定要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強道德品質修養,牢記‘兩個務必',真正做到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寓改造主觀世界于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用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效來推進客觀世界的改造。 二、儒家思想與可持續發展 人類在追求文明和富裕的漫長征程中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要發展經濟、可持續地發展經濟。如此大的變化勢必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習慣和價值觀念產生深刻的影響,也使人們感到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價值有重新認識的必要。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契合可持續發展原則 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使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相應提高。與此同時,它也進一步強化了人類對自然的控制、改造和支配的欲望。這種欲望的過度膨脹導致20世紀出現了全球生態危機,如土地沙化、環境污染、能源短缺、森林銳減、某些物種滅絕等等,這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為了解決全球的生態危機,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取向,就是強調兩者的平衡與和諧。其實類似的觀念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早已經得到了表達。 儒家認為,整個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方組成的,這三方共同形成了宇宙的和諧,任何一方的破壞都會破壞宇宙的生命,破壞宇宙的完美。儒家思想這一方面的理論資源包含著獨特的生態倫理觀,即人類的進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爭取自然界為人類造福,更應該熱愛自然、關心自然、保護自然,以自然為同類、為朋友。《孟子·梁惠王上》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宋儒朱熹注:魚不滿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澤,與民共之,而有厲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樽節愛養之事也。這里所說樽節愛養,即關心自然和保護自然,順應萬物生長規律,才能取之不竭,指出了人與自然協調,以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道理。儒家沒有把征服自然視為己任,而是將人與自然萬物置于同等的地位,看作是血肉相連的一體;不是把自然萬物看作人類的資源庫,而是將人類的仁愛情感傾注于天地萬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由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與現代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相契合,因而其價值越來越得到當代思想家的重視。 (二)儒家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可持續發展的多樣性 不同民族和國家對經濟可持續發展都有自己的詮釋,這是因不同的歷史、制度、宗教和文化所致。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經濟似乎越來越沒有國界,伴隨而來的便是利益和文化的沖突。各國應該正確認識這種差異,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時,注意經濟的合作和文化的交流,同中存異,異中求同,謀求發展。 儒家在歷史上多次遇到過如何對待異質文化的問題,其總的思路是道并行而不悖,主張文化的多元性。因此,在歷史上,中國文化并非華夏文化的一元格局,亦非儒家思想的一家獨行,而是華夏文化與周邊少數民族文化多元一體,儒、釋、道三教并存。儒家從觀察社會現實出發,認為人們在現世生活中的需要是分層次和多側面的,并非一種文化所能滿足,所以,不同的多元文化各有其位置和作用。由此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格局是儒學為主,而又多元互補,即使儒學內部也有各種派別的爭論。儒家思想具有這樣的文化多元并存的開放性和寬容性,是以和而不同為理論依據的。 儒家文化講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差異,崇尚和諧,反對搞單一的同質化,也反對不同事物的沖突、對抗。將這樣一種思想用于當今人類文化的發展,就是要承認差異和尊重多元,既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以博大寬容的精神對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文明的對話替代文明的沖突,在對話中產生共識和理解歧異,逐漸走向人類文明多元一體的和諧。只有和而不同才能促進人類文化的繁榮、發展,這就是和實生物。如果搞某一種文化的霸權主義,或是不同文化間的沖突、對抗,那就是同則不濟了。我們認為和而不同就是要首先承認不同,在不同的基礎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發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僅不能使事物得到發展,反而會使事物衰敗。借鑒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將其作為處理經濟全球化時代不同民族文化之間關系的一條原則,將有助于消除所謂的文明的沖突。 (三)儒家以義制利思想有益于化解人與人、人與群體間的矛盾 不可否認,在追求經濟發展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人類相互之間情感的冷漠。因為在巨大的物質財富面前,人們常常會激發起比以往更大的占有這些物質財富的貪欲。于是,我們越來越感受到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不少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而損害他人和群體的利益,日益成為與他人、與群體毫無情感的冷漠的人。這就需要在價值取向上提倡超越物質利益,追求道德境界,超越自我,追求群體乃至人類的利益。在這方面儒家以義制利思想無疑是有益的。因為儒家認為當自我與他人、群體在利益上有矛盾時,只有以義即道德來制衡,才能化解矛盾。儒家的以義制利是調整義利關系的價值標準和協調人類社會價值取向的普遍性原則。重義與重利是擺在人類面前的兩種行為方式、兩種價值取向。 儒家義利觀的核心是:以義為上,見利思義,以義制利。這有可能成為新的世紀里構建共同價值觀、公共道德準則的基礎。因為儒家所講的義往往是與集體之利、他人之利相聯系的,而利往往是指個人私利。與此相應,儒家主張君子成人之美(《論語·顏淵》),在社會生活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滕文公上》)。這對于消除損人利己,形成團結互助的社會風氣也是有益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市場經濟高度發達,隨著社會分工專業化程度日趨提高,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人們日益為追求經濟利益而奔波忙碌。但是人之為人,更重要的恐怕還在于其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按照儒家思想,后一方面更能體現人的特點。如果把物質利益作為追求的唯一目標,就等于把自己降到動物的水平。因此,應當視不義的物質利益如浮云,追求奉獻社會和服務他人的道德境界。 人作為社會的人,不同于動物的地方,就在于其有理性、有道德、有社會規范,因而既要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和內在精神,又要完善社會倫理和社會秩序。在現代社會,每個人只有關心他人,承當起自己應有的社會責任,才能做到合理分配,和衷共濟,從而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 當然,我們現在對儒家思想乃至對孔子的重現,并不意味著要將孔子放回原來的圣壇上。而要以科學的態度、運用科學的方法,努力加強對儒家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儒學研究與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服務現實。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