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史之亂看大國的衰敗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中國人不但要重溫貞觀之治的光榮,也不能忘懷安史之亂的的沉痛。安史之亂對帝國政治、經濟造成了怎樣的破壞歷史書上還有記載,但它給人們心靈造成了怎樣的創傷和痛楚現代人恐怕已不能體會得到了。其實,從安史之亂前后唐詩的變化,人們已不難發覺那時的有識之士是怎樣為大國的前程憂心忡忡: 一· 玉樹歌終王氣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興亡事,一任斜陽伴客愁。(再過金陵) ——這是一位叫包佶的唐人,當時頗有政績的財經官員,重過六朝古都金陵時寫下的吊古之作。為什么是“再過金陵”時才有這種“江山不管興亡事”的惆悵?大概那時國家的局勢已不容再樂觀了。 人們通常是在世道幾經扭轉之后,才逐漸對歷史感興趣起來。唐人“金陵懷古”之幽情也不是一開始就有,初唐、盛唐期間的詩歌幾乎不懷古、詠史。只是到中唐以后,這個題材才漸漸流行起來。現代學者統計,有唐一代懷古詠史詩一共1424首,其中晚唐1014首,占到70%以上。而且所有寫懷古詩的人,幾乎都忘不了金陵,都要感嘆六朝興亡。 為什么?有人說是因為中央政府在經濟上愈加依靠長江三角洲,也為更多的官員和詩人到這片地方來親身游歷六朝古都提供了機會。不過,這并不是懷古詩大量產生的必然條件。一個例子,就是劉禹錫的一組稱作“金陵五題”的懷古詩。唐詩選本經常收錄的是前三首: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石頭城)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臺城) 第一首全是意象,“周遭”就是周圍,“女墻”則是屋脊上或城頭上的短墻。 第二首說的“烏衣巷”,就是晉代“王謝”(王衍、謝安兩族)等姓權貴世族盤踞的高尚住宅區,因有穿黑衣衛戍部隊把守而具名。 第三首說陳后主的奢侈荒淫,整天沉醉女色,自然守不住江山。 有趣的是,據說在劉禹錫寫這些詩歌的時候,還從未到過金陵。也就是說,這些全都是他的想像。可這些想像為什么一寫出來就能贏得那么多喝彩呢?那不是因為詩中有哪些細節碰巧就像真的,而是因為那種沒落的氣氛,以及其中的不事經營,就要亡國的歷史教訓,具有極大的現實相關性。 追述歷史教訓,都是由現實教訓引起的。而現實教訓以歷史教訓來說出,不是為了說話委婉,不是為了掩飾現實教訓的嚴峻,而是為了讓作者的警示更具文化的鋒芒。 在受到安史之亂重創之后,統治集團已不再是帝國初創時的豪強之輩,加上在體制上,又沒有一種機制有效防范當權者像六朝君主一樣滑上昏庸誤國的軌道。于是,那些不甘心看著一個成功事業日漸沒落的人們,必定要站出來一次又一次呼喊“歷史教訓”。他們認為,當權者亟需補上的一課,不是大國的崛起,而是大國的衰敗;或許都是因為他們曾經一度太陶醉于大國的崛起,才把國家要務拋在了腦后。 了解到這一點,人們也就不會奇怪為什么中國人總是要念念不忘“歷史經驗”。在中國書店里,賣管理書籍的地方,也往往陳列著大量講歷史的書。這一點跟美國書店里的情況很不一樣。那里的管理者們更重視的是技術知識和管理技術,談點歷史或者其他學科的教訓,大約屬于茶余飯后的邊緣范疇。誰讓中國人有那么長的歷史,又見過那么多的昏君呢! 二· 今天的南京到唐朝時已是六朝古都。加上后來的南唐,明亡后那個窩囊得不成樣子的南明,在湘軍合圍下垮臺的太平天國,以及1949年以前的國民政府,這個城市的歷史遺跡實在太多。 與其他古代都城不一樣的是,除了后來把首都搬到北京去的明朝以外,歷史上那些以南京為中心的政權一律都是短命的。所以唐人韋莊要吟道“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興亡盡此中”(上元縣)。所謂“南朝”,即東吳、東晉,以及南北朝中的宋、齊、梁、陳。這些朝代統治的時間加到一起才270多年,難怪李商隱形容它們就像清早的迷夢一樣難以持久: 北湖南棣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詠史) 所謂“龍盤”是指南京的地形,也就是虎踞龍盤,古人以為是“帝王氣”的象征。在歷數了六朝統治者的寒酸下場之后,李商隱禁不住譏笑道:哪來的什么“帝王氣”? 是哪位大師看錯了風水嗎?李商隱在他的詩里沒有直接做回答。不過,與他幾乎同時代的另一位詩才橫溢的溫庭筠,卻站出來做了這樣的解釋: 王氣銷來水淼茫,豈能才與命相妨? 虛開直瀆三千里,青蓋何曾到洛陽?(過吳景帝陵) 這里“直瀆”是寬闊水路的意思。整個詩說的是東吳亡國之主孫皓,無德無才,偏偏是個自大狂,居然夢想“青蓋入洛陽,以順天命”,結果鬧出丑劇。 從溫庭筠的詩里,我們看到,一方面,當時政壇上“勇于”給當權者亂拍馬屁和狂拍馬屁的人已經不少,已經拍得都連最起碼的現實都不顧了。不過溫的最重要的貢獻,更在于他第二句中提出的問題:難道六朝的接連傾覆,僅僅是因為統治者命運不逮、時機不佳、風水不利嗎?別瞎扯了,詩人的回答幾乎斬釘截鐵:不具備領導能力的人怎么也得不到做領導的運氣。 古代有無才治國的,現代也有無才治企業的。而這些企業,就像古代昏君治理下的國家一樣,偏偏上上下下都迷信風水,不斷地花錢花錢再花錢裝潢大堂、粉飾門臉,辦任何事情都要挑選“吉祥”號碼,甚至反復設計自己的招牌、標識。不過,連路過的人們都心里清楚,凡是愛搞這一套的企業通常也都是做生意做得不怎么好的那種。 三· 秋天的夕陽從殘垣斷壁上緩緩地落下,晚云從滾滾長江上涌起。六朝古都的景象,讓無數唐朝詩人為之慨嘆。高蟾在一首詩里問道,竟然怎樣的語言、怎樣的圖畫,能表達這無盡的蒼涼: 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金陵晚望) “誰說的?”詩人韋莊指著他眼前的畫卷說:“詩人會傷心,難道畫家就不傷心?”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故城。(金陵圖) 詩人面對的到底是怎樣的畫,現代人已不必追究。但想起往日一幕幕的政局動蕩、人事更迭,不論是詩人還是畫家,只要是具有起碼社會關懷的人,必然是人同此心。于是后世人讀到了李白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鳳凰臺);李群玉的“市朝遷變秋蕪綠,墳冢高低落照紅”(秣陵懷古);鄭谷的“帆去帆來風浩渺,花開花落春悲涼”(石城);羅隱的“棲雁遠驚沽酒火,亂鴉高避落帆風”(金陵夜泊);包佶的“江山不管興亡事,一任斜陽伴客愁”(再過金陵)…… 唐朝的詩人,不是現代社會那種以自我邊緣化為榮的詩人。他們就像現代的知識份子一樣要對社會熱點問題止不住地發表見解,越接近動蕩的來臨也就越要強調歷史的教訓。一次,晚唐的齊己(雖然是位出家人)也看到了一幅“金陵圖”。圖是什么樣的圖,圖中樹是怎樣,云是怎樣,甚至城中景象是怎樣,詩人一概不提,而是徑直就聯想到六朝和隋朝在升平歌舞中相繼傾覆的故事: 六朝圖畫戰爭多,最是陳宮計數訛。 若愛蒼生似歌舞,隋皇自合恥干戈。(看金陵圖) 戰場上誰勝誰負,朝代的誰先誰后,定都在南方北方都不要緊。但愛百姓還是愛歌舞(以及在忘乎所以中自我陶醉)?天下興亡,其實只有一個選擇。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