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武俠打斗,金庸與古龍筆下的招式誰更最接近實戰?

作者:無忌公子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論武俠,只有古龍筆下的戰斗場面最接近實戰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無忌公子 序 柳松大喝道:“請教!”招式突然一變,左爪在先,右爪在后,雙爪平持當胸,身形立刻游走。但他雙腿半曲半伸,雙爪如封如攻,矯健靈活之態,竟較仙鶴更勝一籌。但無論他身形如何變化,白袍人只是卓立中央,絲毫不動,非但長劍未曾出鞘,眼簾竟也垂下,宛如老僧入定一般。 “青鶴”柳松身形游走十圈,心里已不知有多少次想要出手,但見了白袍人神情,這一招竟是不敢擊出! 月色漸黯,映得白袍人身形更是凄清恐怖。雖在秋冬之交,柳松額角之上竟已布滿汗珠,旁觀之弟子更是瞧得目瞪口呆,一顆顆心幾乎躍出腔來。忽然間,只聽柳松一聲長嘯,亮如鶴唳長空,掌中一雙鶴爪化為兩道烏光,盤旋靈動,一招七式,分抓白袍人肩頭、腕肘、前胸、后背九處大穴,正是鶴爪十七抓中攻勢最最凌厲的一招“云鶴搏龍”。 飛鶴弟子素知這一招戰無不勝,勢不可當,方待喝采,哪知就在這剎那之間,突有一道青光騰霄而起,兩人身形一合即分,“青鶴”柳松凌空一個轉身,遠退七尺,筆直落了下去,雙足似已插入土中。白袍人仍是直立不動,神色不變,只是背后六尺長劍已然出鞘,劍尖斜指柳松,卻有一滴滴鮮血自劍尖緩緩滴落,四五滴鮮血落在地上。“青鶴”柳松身子突然仰天跌倒,幽凄夜色中,但見他雙睛怒凸,一道血口自眉心劃過鼻尖、仁中、嘴唇、咽喉,直下胸膛,不偏不倚,恰在中央,人肉幾達一寸,眼見便是神仙也難救得活他! 飛鶴弟子眼見掌門人在對方一劍之下便已喪生,而數十雙眼睛竟無一人看出別人一劍是如何出手的,駭極之下竟忘了驚呼,也不知動彈。過了半晌,只見那白袍人劍尖緩緩垂下,劍上已無一滴鮮血,六尺劍身似是一泓秋水。 ——古龍《浣花洗劍錄》 中國武俠小說,到金庸古龍也就寫盡了。 金庸早期寫的戰斗場面,繁復而詳盡,每個招式、每個動作,都有詳細描述,這種繼承于傳統武俠小說的寫法,更接近于中國人對于“武術”的理解。 這種觀念里面,武術最重要的是“技巧”,而技巧最重要的是變化。 例如洪七公教黃蓉武功,寫到黃蓉出招,活潑靈動,千變萬化,每一招都不用老,招式出到一半就變了,讓人無法捉摸。 例如金輪法王空手抓小龍女的綢帶,輕輕一抓,后面就暗藏了幾種變化,一個招式隨時可以變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招式。 到了《笑傲江湖》,更是把這種對招式的強調發揮到了極致。 令狐沖在思過崖山洞里面發現了五岳劍派失傳的劍法,武功平平的岳靈珊,僅僅靠學了這些招式就可以打敗比自己功底深厚得多的前輩高手。 不管男女老幼,不需要力量,不需要鉆研,不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僅僅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就可以速成。“技巧”到這里已經被夸張到變形的程度。 (圖)1990年許冠杰版本《笑傲江湖》劇照 所有這些,都只能存在于小說的世界,讀者讀起來確實爽,但在現實中,如果真有人這樣打架:一拳打出,還沒到位,方向就變了,打到另一個方向去了;打到一半,拳又變成了掌,左掌變成了右掌;等你去接他的掌,結果卻接不到,因為他是虛招,更厲害的殺招在后面……想象那畫面,不忍直視! 這就真成了“舞術”,成了一個人原地跳舞。 后期的金庸逐漸拋棄了這種小孩過家家似的打斗方式,開始把中國哲學融入到了武俠中,把新派武俠帶入了新境界。 黃藥師身不移、手不動,僅僅略微后讓一點點,就把郭靖的手臂卸得脫臼。這里,哲學已經壓倒武力,在戰斗中占了上風。 轉折點發生在楊過學劍這一段——獨孤求敗的五把劍:利劍、軟劍、重劍、木劍,以至于無劍,分別代表了武功的五個級別,更是代表人生的五個階段,代表一個男人逐漸成熟的過程。 金庸第一次把對于人生的領悟寫進了武學之中,這是武俠小說的重大進步。 “他強任他強,清風撫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到了《倚天屠龍記》,金庸的武學已經不再是以戰斗為主要目標,而是借武俠之名寫一種人生哲學,一種處事態度。 這種態度,不僅是個人的,也是民族的。 細細體會,“九陽真經”的這幾段話所體現出來的處事態度,其實已經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國人的做事方式中,甚至在中國的對外政策中都有體現。這是中國式智慧,這是中國的國家性格。 傳統的儒家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傳承。 這個階段的金庸武俠,已經升級成了對于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探討,離最初的武俠已經越來越遠以至于完全不沾邊了。 (圖)2001年佘詩曼版本《倚天屠龍記》劇照 也許真正的“武”字還得去古龍那邊找。 在新派武俠小說作家中,古龍寫的戰斗場景算是很接近于現實的。 古龍也有一個探索過程。 早期的古龍也承襲了傳統武俠的寫法,打斗場面以描寫招式為主,一招一式都是傳統的打法,所謂高手,無非是內力多么強大,輕功多么高明。特別是依然強調武功秘籍的重要性,一個人的武功高低,主要是由他練的秘籍決定的。當然男主角因為有光環的存在,總能找到最牛叉的秘籍來練,要么就是能得到高人傳授。 到了后期,古龍的武俠開始回歸現實。 首先是天賦被擺到了無與倫比的重要位置。古龍后期寫的男主角,基本都沒有學藝的過程,學的什么武功不重要、用什么招式也不重要,人最重要。人本身是強大的,武功就強。 王大小姐和徐三爺對決,丁喜只看了一遍,就沖進兩人中間,奪過徐三爺的金槍,用金槍打敗了王大小姐的霸王槍,然后又奪過王大小姐的霸王槍,用霸王槍打敗了徐三爺的金槍。 多么高深的武功都比不上天賦來得重要。 關于丁喜的天賦,原著里面有解釋,他“反應快”,反應快,動作快,打架就能贏,就這么簡單,不需要多廢話。 這時的古龍,已經把傳統武俠的那些花架子都拋棄了,強的就是強的,人牛逼打起架來就牛逼,其他都是白說。 實際戰斗中,決定戰斗力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古龍給的答案是——“快”。 “沒有人能形容那一劍的速度”,這樣的描寫方式在古龍筆下比比皆是。西門吹雪、葉孤城,他們的劍招都沒有什么技巧可言,唯一的訣竅就是快。 具體到戰斗場面上,真正的高手沒有任何花招,就是一劍刺過去,快!準!狠!一招致命。 公孫大娘跟陸小鳳比武,公孫大娘又是彩帶又是仙衣,迎風招展,綢帶飄飄,還配上詩詞“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畫面美極了。陸小鳳二話不說,從房頂上倒沖而下,一招“天外飛仙”,對準公孫大娘直刺過去,頓時破了她的劍舞。公孫大娘不得不承認:“這一劍之威,實在已勝過了我”。 沒有變化,沒有花樣,沒有三十六招法七十二掌法,只有一招,只要夠快,一劍刺過去,刺中就行。這就是古龍的邏輯,干凈利落,看起來很是爽快。 (圖)1999年蘇有朋版本《絕代雙驕》劇照 實際戰斗中,力量是另一個重要的制勝因素。 石觀音的招式變化莫測,高明到極點,可她還是怕水母陰姬,因為水母陰姬力量太強。楚留香對戰水母陰姬,一上來就招架不住,也是因為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力量。 古龍的這種設定,實在是跟現實的戰斗差不多了。 古龍一個更加現實的設定是,肯定刻苦的練習和實戰經驗的重要性。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再厲害的高手也是需要不間斷的刻苦練習的。李尋歡隨時隨地拿著一截木頭在手上雕刻,就是為了鍛煉手上的穩定性和精確性,這是“小李飛刀,例無虛發”的基礎所在。沒有這種無時無刻不在的基本功的鍛煉,一打起架來,什么高手都是紙老虎。 當李尋歡聽到天機老人的孫女說,天機老人已經很久沒有跟人戰斗過之時,馬上知道“壞了,事情要遭”,結果武功天下第一的天機老人果然死在上官金虹手上。 古龍你也忒實誠了。 (圖)1999年蘇有朋版本《絕代雙驕》劇照 當然,雙拳難敵四手,再強的高手也比不上人多厲害,移花宮主武功天下無雙,當她面對小魚兒他們一大群人的威脅之時,也只能乖乖投降,溜之大吉。真打起來,人多欺負人少,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這就是古龍。 沒有中國式哲學、沒有傳統儒家文化、沒有什么思考人生,就是單純的戰斗,比快、比強、比狠,打贏了就算數。 也許這才更接近“武”的本質吧。 開頭那一段戰斗場面,就好比金庸筆下的劍客跟古龍的劍客在當面對決,一方招式飄逸,變化無方,另一方廢話少說,上來就是一劍,砍到就算數。 雙方其實代表了中國武俠小說的兩個方向。 由于是古龍寫出來的,當然后者輕松獲勝。 說到底,我們該支持哪一方呢?管他那么多,小說好看就行了。
標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