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送李侍御赴安西》賞析: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送李侍御赴安西
??? 【唐】高適
???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
???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
??? 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 【作者簡介】
??? 高適(約700年—約765年),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
??? 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后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 【注釋】
??? ①侍御:即侍御史的簡稱,官名。“安西”,唐代設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庫車附近。作者為了送他的朋友李侍御到安西,寫了這首詩。
??? ②行子:指李侍御。飛蓬:作者自指。鐵驄:戰馬。
??? ③虜障:阻擋敵人的關塞,指居延塞(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這里是用這些邊遠地方,借指遙遠的安西。“燕支”:即燕支山,也寫作焉支山,在今甘肅省境內,這里也是借指遙遠的邊地安西。漢代霍去病伐匈奴,大獲全勝,乘勝追擊,過燕支山千余里,平定邊患,勝利歸來。秦城:長安城。太白:山名,即終南山的太乙峰。
??? ④看取寶刀雄:象征的手法,意思是讓寶刀發揮威力來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
??? 【譯文】
??? 你這即將遠行的人對著我這個行蹤不定的人,可是,我卻在為你送行,一會兒你就要騎上披著鐵甲的戰馬轉戰邊疆了。你要到萬里外的安西去建功立業,臨別時,我有千言萬語要對你說,然而我這惜別的情懷只能用舉杯對飲來表示。你就要到阻擋敵人的燕支山以外,我卻留在太白山東面的長安。盡管你將要去的地方有萬里之遙,朋友之間的離別之苦也的確令人難過,但是要把心放寬些,不要因別離而心情惆悵,應該為捍衛國家的安全而貢獻力量。
??? 【賞析】
??? 這是一首送別詩。“侍御”即侍御史的簡稱,官名。“安西”,唐代設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庫車附近。作者為了送他的朋友李侍御到安西,寫了這首詩。
???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意思是你這即將遠行的人(行子,指李侍御)對著我這個行蹤不定的人(飛蓬,作者自指),可是,我卻在為你送行,一會兒你就要騎上披著鐵甲的戰馬(鐵驄)而轉戰邊疆了。我自己留在這里也象風中飄蕩的秋蓬一樣,飄泊無定。送別友人時,心中本來就為惜別傷離的情緒所苦惱,自己作為送行者,也是象風中的蓬草一樣,到處飄泊,蹤跡不定,更增加了無限惆悵的心情。這里作者以“飛蓬”來形容,就進一步渲染了送別時心中的感慨。
??? 第二聯是寫餞行時的舉杯談心。“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意思是說,你要到萬里外的安西去建功立業,臨別時,我有千言萬語要對你說,然而我這惜別的情懷,只能用舉杯對飲來表示。心中多少事,盡在不言中,這里邊的寓意是很深刻的。什么心事,這里沒有具體寫出,但卻可以從下面兩聯的描述中體會出來。第三聯寫他們別后將分處遙遠的兩地。李侍御要到阻擋敵人的燕支山以外,而他自己呢,卻留在太白山東面的長安。今后人們將會更加互相擔心,互相懷念。“虜障”,是阻擋敵人的關塞,指居延塞(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這里是用這些邊遠地方,借指遙遠的安西。“燕支”,即燕支山,也寫作焉支山,在今甘肅省境內,這里也是借指遙遠的邊地安西。漢代霍去病伐匈奴,大獲全勝,乘勝追擊,過燕支山千余里,平定邊患,勝利歸來。這里借用燕支山,也含有祝愿遠行從軍的友人能早日勝利歸來的意思。“秦城”,長安城。“太白”,山名,即終南山的太乙峰,在長安的西邊。“虜障燕支北”,是友人將要從軍遠去的地方。“秦城太白東”,指高適暫時客居之處。最后兩句是勸慰的話。說,盡管你將要去的地方有萬里之遙,朋友之間的離別之苦也的確令人難過,但是要把心放寬些,不要因別離而心情惆悵,應該為捍衛國家的安全而貢獻力量。“看取寶刀雄”,是一種象征的手法,意思是讓寶刀發揮威力來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
??? 全詩寫了依依惜別的心情,也寫了舉杯談心,互相勸慰的場面,感情非常真摯,調子是高昂的。這正反映了盛唐詩歌中奮發圖強,保衛祖國的積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