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黃臺瓜辭》賞析: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相傳李賢在流放巴州時,有感于母子親情在權力斗爭之下已蕩然無存,乃作《黃臺瓜辭》,以藤蔓比喻母親武后,因四個瓜先后被摘而感傷四兄弟性命朝不保夕,希望武后看后醒悟。因同寫親情在權力欲望下的脆弱,此詩與曹植《七步詩》并稱。(注:此詩真實性有待考證,史學界側重認為并非太子本人所作,而是后人感傷附會)   《黃臺瓜辭》   李賢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賞析:   《全唐詩》在這首詩題下注云:“初,武后殺太子弘,立賢為太子。后賢疑隙漸開,不能保全。無由敢言,乃作是辭。命樂工歌之,冀后聞而感悟”。可見這是一首詠物托意的諷喻詩,和曹植的《七步詩》類似。   這首詩形式上為樂府民歌,語言自然樸素,寓意也十分淺顯明白。以種瓜摘瓜作比喻,諷諫生母武則天切勿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傷殘骨肉,傷害親子。   開始兩句描寫種瓜黃臺下,果實累累。詩人者使用“離離”這一疊詞,簡括而又形象鮮明地點染出瓜熟時長長懸掛在藤蔓上的一派豐收景象。接著寫出“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一人“好”一個“稀”,言簡意賅,形象鮮明,對比強烈,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生長變化的辯證規律,于輕描淡寫中寄托了詩人的深遠用意。   “三摘猶自可”使用讓步修辭手法,以突出“摘絕抱蔓歸”的可悲結局。詩人的原意是借以對武后起到諷喻規勸作用,希望她做事留有余地,切勿對親子一味猜忌、過度殺戮。否則,猶如摘瓜,一摘、再摘,采摘不已,最后必然是無瓜可摘,抱著一束藤蔓回來!   全詩雖只六句三十六字,卻表現出一個完整的主題思想。語言平易曉暢,體現了樂府民歌的特色。全詩運用比喻,寓意蘊藉深婉,能收到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藝術效果。   李賢簡介:   唐章懷太子李賢(655年1月-684年3月),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則天第二子,系高宗時期所立的第三位太子,后遭廢殺。著有《君臣相起發事》、《春宮要錄》、《修身要覽》等書,今已佚失。   永徽五年十二月(655年1月),李賢出生于父母祭拜昭陵途中,不久封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做其侍讀。長大后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才思敏捷,深得父皇喜愛。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賢繼立。為太子期間多次監國,得到朝野內外稱贊。李賢曾召集文官注釋《后漢書》,史稱“章懷注”,具有較高史學價值。   調露二年(680年),李賢因謀逆罪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則天廢帝主政,遣酷吏丘神勣赴巴州校檢李賢居所。丘神勣至巴州拘禁李賢,逼令自盡,終年二十九歲。   垂拱元年(685年),武則天詔令恢復李賢雍王爵位。神龍二年(706年),唐中宗追加李賢司徒官爵,迎其靈柩返還長安,以親王身份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賢為皇太子,謚號“章懷”,與太子妃房氏合葬于今章懷太子墓。
標簽:
猜你喜歡
八個有趣的對聯故事,文雅又幽默

未知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 對聯又稱楹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精彩的對聯,今天小編總結八幅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

未知

1.《尚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以戲弄他人為樂,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過沉迷于某一事物,就會喪失斗

那一年,70歲的李清照,被15歲的小丫頭diss

未知

溫乎曰: 正確的選擇, 就是能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哪怕是留有遺憾, 也不后悔。 1 女子無才便是德。 對于這項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