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張說《送梁六自洞庭湖》
作者:未知來源:詩文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21-10-14
《送梁六自洞庭山》是唐朝政治家張說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詩作,這首詩詩人通過描述送別友人梁六的途中的景色,來抒發(fā)詩人貶居凄婉之情遠重于送別之意的感嘆。
??? 送梁六自洞庭湖
??? 張說
???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 作者簡介:
??? 張說(yuè)(667~730),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武后策賢良方正,張說年才弱冠,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累官至鳳閣舍人。因忤旨流配欽州,中宗朝召還。睿宗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開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罷知政事。復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出為相州、岳州等地刺史,又召還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中書令,俄授右丞相,至尚書左丞相。卒謚號文貞。張說前后三次為相,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為開元前期一代文宗。有文集30卷。今通行武英殿聚珍本《張燕公集》25卷、《四部叢刊》影明嘉靖丁酉本《張說之集》25卷。
??? 注釋:
??? 梁六:作者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
??? 洞庭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 巴陵:今湖南岳陽縣。
??? 孤峰: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 聞道:聽說。
??? 神仙:這里指湘君,湘夫人等傳說中的神仙。
??? 接:接近。
??? 悠悠:悠長,自然。
??? 翻譯:
??? 站在岳陽樓上舉目遙望,看見洞庭秋水遠接云空,那孤獨的君山聳立湖心,倒影在廣闊的湖中整日浮動,聽說君山上面有神仙住著,仙凡相隔不能與他靠攏,我從今以后的相思情和那湖水一樣悠悠無窮。
??? 創(chuàng)作背景:
??? 張說于開元四年(716)貶為岳州刺史,才志難展,心情苦悶,恰逢梁六路徑岳陽回長安,好友相會,貶所送人,引起詩人對朝廷的向往,對命運的感嘆,對友人的惜別,懷滿腹惆悵的心情創(chuàng)作這首詩。
??? 賞析:
??? 唐朝政治家張說的詩作,為作者貶謫岳州((即巴陵,今岳陽))時送別友人梁六(梁知微)所作。詩中貶居凄婉之情遠重于送別之意,詩風則通體散行,風致天然。
??? 這是作者謫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陽)的送別之作。梁六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梁知微,時途經(jīng)岳州入朝。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題云“自洞庭山”相送。詩中送別之意,若不從興象風神求之,那真是“無跡可求”的。
??? 謫居送客,看征帆遠去,該是何等凄婉的懷抱(《唐才子傳》謂張說“晚謫岳陽,詩益凄婉”)?“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首句似乎正要這么說。但只說到“巴陵一望”,后三字忽然咽了下去,成了“洞庭秋”,純乎是即目所見之景了。這寫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簡淡。然而它能令人聯(lián)想到“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湘夫人》)的情景,如見湖上秋色,從而體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懷。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湊泊”,難以尋繹罷了。
??? 氣蒸云夢、波撼岳陽的洞庭湖上,有座美麗的君山,日日與它見面,感覺也許不那么新鮮。但在送人的今天看來,是異樣的。說穿來就是愈覺其“孤”。否則何以不說“日見‘青山’水上浮”呢。若要說這“孤峰”就是詩人在自譬,倒未見得。其實何須用意,只要帶了“有色眼鏡”觀物,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足見送人者心情之孤。“詩有天機,待時而發(fā),觸物而成,雖幽尋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詩話》),卻于有意無意得之。
??? 關(guān)于君山傳說很多,一說它是湘君姊妹游息之所(“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說“其下有金堂數(shù)百間,玉女居之”(《拾遺記》),這些神仙荒忽之說,使本來實在的君山變得有幾分縹緲。“水上浮”的“浮”字,除了表現(xiàn)湖水動蕩給人的實感,也微妙傳達這樣一種迷離撲朔之感。
??? 詩人目睹君山,心接傳說,不禁神馳。三句遂由實寫轉(zhuǎn)虛寫,由寫景轉(zhuǎn)抒情。從字面上似離送別題意益遠,然而,“聞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種難以追攀的莫名惆悵,不與別情有微妙的關(guān)系么?作者同時送同一人作的《岳州別梁六入朝》云:“夢見長安陌,朝宗實盛哉!”不也有同一種欽羨莫及之情么?送人入朝原不免觸動謫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種意義上也算“登仙”。說“夢見長安陌”是實寫,說“神仙不可接”則頗涉曲幻。羨仙乎?戀闕乎?“詩以神行,使人得其意于言之外,若遠若近,若無若有”(屈紹隆《粵游雜詠》),這也就是所謂盛唐興象風神的表現(xiàn)。
??? 神仙之說是那樣虛無縹緲,洞庭湖水是如此廣遠無際,詩人不禁心事浩茫,與湖波俱遠。豈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隨湖水”而去,變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怎能不隨湖水一樣悠悠不息呢?“心隨湖水共悠悠”,這個“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結(jié)尾,令人聯(lián)想到“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而用意更為隱然;叫人聯(lián)想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王維),比義卻不那么明顯。濃厚的別情渾融在詩境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死扣不著,妙悟得出。借葉夢得的話來說,此詩之妙“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能到”(《石林詩話》)。
??? 后世點評:
??? 《唐詩廣選》:蔣仲舒曰:但言悠遠,而別意自見。美人秋水之思,當是別后意耳。
??? 《唐詩鏡》:后二語托興,兼寓別情。
??? 《唐詩別裁》:遠神遠韻,送意自在其中。此洞庭為神仙窟宅,然身不至,唯送人之心與湖水俱遠耳。
??? 《網(wǎng)師園唐詩箋》:不著一字(末句下)。
??? 《詩式》:開首先寫洞庭,再入“山”字,所謂就題起也,然卻有突兀高遠之勢,而一種送別之情已含在其中,要在“一望”、“日見”四宇咀嚼而得。三句入送梁六,言梁入朝如神仙之不可接迎。四句從送后落筆,言只心隨湖水悠悠而去,不特題后搖曳生情,似此纏綿悱惻,不失詩人敦厚之旨,盛唐作者所以為正聲也。
??? 《詩境淺說續(xù)編》:此詩言煙波浩渺中,神仙既不可接,客帆亦天際迢遙。末句之悠悠凝望,即送別之心也。
??? 《唐人絕句精華》:首二句實寫洞庭湖山,中夾第三句,遂使實境化成縹緲之景,引起第四句別情,便覺悠然無盡。
??? 故應麟說:“唐初五言絕,子安(王勃)諸作已入妙鏡。七言初變梁陳,音律未諧,韻度尚乏”,“至張說《巴陵》之什(按即此詩),王翰《出塞》之吟,句格成就,漸入盛唐矣。”(《詩藪》)他對此詩所作的評價是公允的。七絕的“初唐標格”結(jié)句“多為對偶所累,成半律詩”(《升庵詩話》),此詩則通體散行,風致天然,“惟在興趣”,全是盛唐氣象了。作者張說不僅是開元名相,也是促成文風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人物。其律詩“變沈宋典整前則,開高岑后矯清規(guī)”,亦繼往而開來。而此詩則又是七絕由初入盛里程碑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