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平仄

作者: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詞的特點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顯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詞,一讀就知道這是從七絕或七律脫胎出來的。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個律句組成的,很象一首不粘的七律,減去第三、七兩句。這詞的后闋開頭用對仗,就象律詩頸聯用對仗一樣。《菩薩蠻》前后闋末句本來用拗句((仄)平平仄平),但是后代詞人許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萬樹《詞律》不能不在第三字注云“可仄”。如果前后闋末句都用了律句,那么,整首《菩薩蠻》都的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組成的了。不過要注意一點:詞句常常是不粘不對的。象《菩薩蠻》開頭兩句雖然都是律句,但它們的平仄不是對立的。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數是律句,連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數是律句。現在分別加以敘述。   三字句。——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須晴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無眠”。兩個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笠,綠蓑衣”。   四字句。——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平平如“怒發沖冠”。兩個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如果先平腳,后仄腳,則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六字句。——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擴展,我們把平起變為仄起,仄起變為平起,就擴展成為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風歸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紅旗漫卷西風”。兩個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聲,則第五字往往用平聲;如果第三字用平聲,則第五字往往用仄聲。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聲如“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第三字用平聲如“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九字句。——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兩個律句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十一字句①。——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應有恨、何是偏向別是圓”。又如“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   詞中還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②。現在再分別加以敘述。   二字句。——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聲,第二字仄聲),而且往往是疊句。如“山下,山下”。又如王建《調笑令》,“團扇,團扇。……弦管,弦管”。個別詞牌也用平平,如辛棄疾《南鄉子》:“千古興亡事,悠悠!……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見。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一字豆是詞的特點之一。懂得一字豆,才不至于誤解詞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實際上是上一下四。例如“望長城內外”,望字是一字豆,“長城內外”是四字律句。這樣,“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和“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就成為整齊的對仗。   特種律。——特種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較特別的仄腳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腳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但是特種律句則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腳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但是特種律句則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憶秦娥》前后闋末句,依《詞律》就該是特種律句。其實,前后闋倒數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種律句。如“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如夢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種律句。如“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直指武夷山下”,“風展紅旗如畫”。又如“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卻道海棠依舊”,“應是綠肥紅瘦”。   拗句。——大多數的詞牌都是沒有拗句的。但是,也有少數詞牌用一些拗句。例如《念奴嬌》前后闋末句(如“一時多少豪杰”,“一樽還酹江月”),《水調歌頭》前闋第三句上六字(如“不知天上宮闋”),后闋第四句上六字(如“一橋飛架南北”),都是“(平)平平仄平仄”,就都是拗句。   總之,從律句去了解詞的平仄,十之八九的問題都解決了③。
標簽:
猜你喜歡
《出塞(其一)》王昌齡唐詩鑒賞

《出塞(其一)》王昌齡唐詩鑒賞,詩詞常識詩詞知識:【作品介紹】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

《從軍行(其五)》王昌齡唐詩鑒賞

《從軍行(其五)》王昌齡唐詩鑒賞,詩詞常識詩詞知識:【原文】從軍行七首⑴ 其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

《從軍行七首(其二)》王昌齡唐詩鑒賞

《從軍行七首(其二)》王昌齡唐詩鑒賞,詩詞常識詩詞知識:【原文】從軍行七首⑴ 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⑸,總是關山舊別情⑹。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