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是不是跟牛有仇,姓名中帶牛的角色命運都很差
作者:一覽眾河小小來源:詩文網發布時間:2021-10-14
《水滸傳》中經常有描述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場面,都是梁山好漢,吃的必須是上好的牛肉。有些讀者會根據歷史分析說,古代耕牛是重要的生產資料,隨便吃耕牛是犯法的。水滸里經常出現的吃牛肉場面正好體現了《水滸傳》的反抗精神,這種說法不無道理。有意思的是,作者對牛實在沒啥好印象,不僅經常描寫吃牛肉的場面,水滸里名字的帶“牛”的往往也沒有好下場,像好漢李逵,有個小名“鐵牛”,一生殺人無數,無惡不作,最后被最信任的大哥宋江毒死。除了鐵牛李逵之外,還有兩個小人物,名字里也有“牛”字,下場同樣不好,那就是牛二和唐牛兒。
牛二是一個讓人厭惡的角色,有個外號叫做沒毛大蟲,不僅是個典型的潑皮無賴,撒潑、行兇,欺行霸市,而且形貌粗鄙不堪,作者甚至專門費了不少筆墨來寫他的外形:
當下立住腳看時,只見遠遠地黑凜凜一大漢,吃得半醉,一步一攧撞將來。楊志看那人時,形貌生得粗陋。但見:面目依稀似鬼,身材仿佛如人。枒杈怪樹,變為肐瘩形骸;臭穢枯樁,化作腌臜魍魎。渾身遍體,都生滲滲瀨瀨沙魚皮;夾腦連頭,盡長拳拳彎彎卷螺發。胸前一片緊頑皮,額上三條強拗皺。
如此大張旗鼓的描寫一個人的外貌,甚至超越了對不少好漢的外形描寫,足見作者對這個人的丑陋的刻畫有多么上心。不得不說,施公的描寫功底還是很強的,就看著幾句文字,一個蓬頭垢面,奇丑無比的腌臜大漢形象躍然紙上。這樣的人物,如果現實里看到了,恐怕人還沒看見,就會被他身上的味道熏得刺鼻,若真看上一眼,恨不得馬上跑出十米開外。
這樣一個人物,可以說是一點優點都找不出來。不僅普通老百姓怕他,就連官差也不愿管他。為什么呢,因為這牛二一天到晚的是干些偷雞摸狗,沿街收保護費的勾當,想治他大罪又治不了,抓進去幾天又會放出來,放出來繼續作惡,到后面索性就由他去了。后來百姓們知道惹不起,見他就躲,看他來了比看見大蟲還害怕,“沒毛大蟲”綽號就是這么來的。
說起牛二這樣的人,的確需要一個厲害角色好好教訓一頓,不過他所犯之事都是罪不至死,也有可能他內心精明,早就對大宋律法摸得差不多,故意避開重大刑罰。總而言之,牛二這人在遇到楊志之前一直過得都不錯。
不過牛二終歸惹到了楊志這個失意的悶葫蘆。楊志自詡名門之后,雖然家道中落,但是硬脾氣還在。本來他考取武舉,還是有機會大展身手的,無奈失陷花石綱,當了逃犯,連個盤纏都用盡了,只好賣掉祖傳寶刀,以圖另謀他處。就在他人生最失意的時候,牛二偏偏惹上來了。
倘若楊志是個直爽脾氣,沿街賣刀,看到牛二這樣的尋釁滋事,一頓拳腳直接打發就好了。偏偏楊志是個悶葫蘆性子,明明知道牛二這樣的人物壓根不能買刀,卻為了避免惹是生非,不停的跟牛二虛與委蛇。楊志性格跟林沖有點像,帶著幾分懦弱,幾分憂郁,但絕不是好脾氣,惹急眼了爆發力超強。本來楊志心里就不痛快,牛二卻偏偏一而再再而三的惹惱他,到最后動起手來,還往楊志懷里鉆。那個場面可以想象,牛二這人奇臟無比,跟人打架鉆人懷里,就好比拿著糞便撒向對方,要多惡心有多惡心。楊志瞬間就忍夠了,一刀殺了牛二。
牛二該死嗎,他雖然做了許多惡事,但也罪不至死。楊志其實沒有必要殺他,一頓拳腳打他半月下不了床,也足以給他教訓了,自己也不會再惹官司。可是作者偏偏安排讓牛二給楊志殺死,只能說作者對牛二是極其不喜。楊志殺了牛二,吃了官司,后來得到梁中書賞識,表面上是因禍得福,最終卻又再次失陷生辰綱,而且還被屬下告了黑狀,說他與劫匪勾結,從此再無回旋可能,只能落草為寇。看來牛二真是個災星,沾了他就倒霉,哪怕是殺了他為民除害,終究也不免一場災禍。
牛二是個純粹的惡人,哪怕死了也會給別人帶來霉運,那唐牛兒就是一個純粹的倒霉蛋了。唐牛兒是宋江的同鄉,平日里靠賣點糟腌過活,可以理解為賣咸菜的。不過呢,這人有點好吃懶做,又好賭,經常要接受宋江的接濟。好在他為人比較機靈,有時候給宋江跑個腿,傳個消息啥的,也不算完全的白吃白拿。這樣一個人物,說好不好,說壞不壞,但跟牛二比起來,那還是強多了。宋江號稱及時雨,給這種人一點小錢,算不了什么。
唐牛兒雖然是個無用之人,但是也沒作惡,安安穩穩的在縣城里過日子也算不錯。偏偏有一天他賭輸,準備找宋江接濟點,而那時候宋江正被閻婆惜母女纏住。原來宋江自打跟閻婆惜好了幾天以后,便對著男女之事不熱心了,何況他又聽說閻婆惜跟張文遠打得火熱,就不愿再去閻婆惜那。那閻婆惜固然喜歡張文遠那樣的小白臉,閻婆看的可是明白,張文遠中看不中用,要想在當地立足,還要傍上宋江這個大財主。閻婆有心,宋江和閻婆惜可都無意了,所以宋江對閻婆的糾纏很不耐煩。這時候唐牛兒來了,宋江使個臉子唐牛兒就知道他的意思,故意說知縣大人有公務找宋江,這可惹惱了閻婆,不僅大罵唐牛兒,還打了他兩巴掌。
唐牛兒好歹也是一個男子漢,被一個老婆子打兩巴掌算怎么回事,不過當時畢竟宋江在場也不好發作,但他卻懷恨在心。后來宋江因晁蓋私信被閻婆惜發現,殺了閻婆惜,再與閻婆發生糾纏,偏巧唐牛兒就在附近,頓覺報復機會來了:既然閻婆與宋江發生矛盾了,那就再也不用顧忌宋江面子,上去把閻婆打個滿天星,宋江就此脫身。
宋江一走,可就苦了唐牛兒,因為宋江殺人了,而知縣、都頭等人都與宋江交好,不愿捉宋江,只好拿唐牛兒頂罪,被脊杖二十,刺配五百里。唐牛兒不過是想報那兩巴掌之仇,哪里會想到會牽扯上命案呢。寫到這里,這個唐牛兒在后面就再也沒出現過。
表面上看,唐牛兒似乎是宋江的恩人,協助他逃跑。但實際上,即便當時沒有唐牛兒,宋江也絕對走得開。因為宋江跟閻婆鬧得時候,已有公差在附近,不過宋江名聲很好,平日又廣施善恩,他們不會憑閻婆一面之詞就去抓宋江。唐牛兒的出現幫助宋江縮短了糾纏時間,并沒有什么實際幫助。
對宋江幫助不大,唐牛兒卻把自己害慘了,從一個有點營生的小混混直接被冤枉成殺人犯。不過說起來,這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如果唐牛兒不是好吃懶做,喜歡占小便宜,平日里吃占宋江不少,也不會跑去找宋江要錢,更不會跟閻婆結怨,也就不會有后面的牢獄之災了。看來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牛二和唐牛兒,一個大惡不犯,小惡不斷,一個無甚作惡,好吃懶做,最后的下場卻是一死一刺配。巧的是,兩人的姓名里都有牛字,看來在水滸里跟牛沾邊的都沒有好事,不僅牛肉被好漢隨便吃,連姓名里帶“牛”字的都沒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