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抄引《水滸傳》考探

作者:來源:詩文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21-10-14
《金瓶梅》抄引《水滸傳》考探 ??? 周鈞韜 ??? 《金瓶梅》與《水滸傳》有著內(nèi)在的因承關(guān)系。《金瓶梅》在多大范圍內(nèi)、多大程度上,又是采用何種方式抄引《水滸傳》的文字,這是研究《金瓶梅》成書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首先將《金瓶梅》抄引《水滸傳》的文字大體拈出,以備考稽。即使從資料的角度來講,為《金瓶梅》的研究者提供一份較為完備的資料,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 《金瓶梅》與《水滸傳》重疊部分的比較研究 ??? 明代嘉靖年間,《水滸傳》已有多種刻本傳世。《金瓶梅》成書在隆慶朝前后,它用以抄引的《水滸傳》當是嘉靖年間流行的郭勛刻本。可惜的是現(xiàn)存的郭勛本僅殘存一卷(第十一卷,即第五十一回至五十五回),因此無法與《金瓶梅》比較。現(xiàn)存最早的《水滸傳》全本,是萬歷十七年天都外臣序刻的《忠義水滸傳》(一百回)。此刻本出現(xiàn)在《金瓶梅》成書之后,故拿它與《金瓶梅》比勘,似不合適。但沈德符在《野獲編》中指出:“武定侯郭勛,在世宗朝號好文多藝能計數(shù)。今新安所刻《水滸傳》善本,即其家所傳。前有汪太涵序,托名‘天都外臣者'.”可見天都外臣序刻本《忠義水滸傳》的祖本就是郭勛刻本。天都外臣在序文中又說:“近有好事者,憾致語不能復收,乃求本傳(《水滸傳》)善本校之,一從其舊,而以付梓。”可見天都外臣序刻本不僅以郭勛本為祖本,而且“一從其舊”,并沒有任意改動。這個問題已為鄭振鐸先生的考證所證實。鄭先生在《水滸全傳序》中指出:“經(jīng)我們拿它(指天都外臣本)來與郭勛本殘卷對照,證明它是郭勛本的一個很忠實的復刻本。”可見筆者還是可以拿它來與《金瓶梅》作比較研究的。 ??? 《忠義水滸傳》第二十三回至二十七回的大部分文字,被《金瓶梅》作者分別抄錄在該書第一回至第六回,第九回至第十回,第八十七回之中,這就形成了《金瓶梅》與《水滸傳》的重疊部分。而所重疊者即為武松打虎、武松殺嫂的故事。這個故事對《水滸傳》來說,只是眾多故事中的一個故事,在全書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地位,可以說并不十分重要,而對《金瓶梅》來說,則是一條情節(jié)發(fā)展的主線。《金瓶梅》正是借用《水滸傳》中的這個故事,演衍而成為獨立的一部巨著。將《金瓶梅》與《水滸傳》的重疊部分加以比較研究,無疑對我們進一步了解《金瓶梅》的成書過程、作者,及作者的思想傾向、藝術(shù)才能等問題,是很有意義的。下面我們就幾個主要問題試作比較。 ??? 一、 關(guān)于武松打虎的故事。 ??? 《水滸傳》第二十三回,幾乎以整回的篇幅,詳盡、細膩、生動地描寫了武松打虎的故事,而在《金瓶梅》中則作了大段的刪節(jié),以極少的篇幅作了概括性的描述。 ??? 1. 《水滸傳》寫武松投奔滄州橫海郡柴大官人處躲災避難,得遇宋江結(jié)拜兄弟。后因武松思念在清河的兄長武大而拜別柴進、宋江。《水滸傳》不僅對武松投奔柴進的情況,結(jié)識宋江的情況,而且對宋江如何與武松灑淚作別等等均作了較為詳細的描寫。而《金瓶梅》則以數(shù)言輕輕敘過,并刪去了結(jié)識宋江的情節(jié)。 ??? 2 《水滸傳》對武松上景陽岡打虎前作了大段的鋪墊和渲染。例如,武松如何藐視“三碗不過岡”的警告,偏飲十五大碗好酒,如何不聽酒家“結(jié)伙成隊”而上岡的勸說,都作了具體生動的描寫,這對塑造武松的性格特征及對打虎情節(jié)的鋪墊是很重要的。而《金瓶梅》更以一筆了之。 ??? 3. 《金瓶梅》變更了武松的籍貫和打虎的地點。《水滸傳》稱武松是“清河縣人氏”.他從滄州出發(fā)南下到清河縣尋找其兄,而途經(jīng)陽谷縣,在景陽岡上發(fā)生了打虎的故事。陽谷縣在清河縣以南近百公里處。武松從滄州南下可徑達清河,如何可能會有先達陽谷之理,這是《水滸傳》的一個明顯的欠妥之處。《金瓶梅》作者糾正了這一失當之處,將武松打虎地點改在清河縣。而且將《金瓶梅》中西門慶和潘金蓮的故事整個搬到了清河縣,而非《水滸傳》所寫的陽谷縣。這一改動,不僅使故事發(fā)展明朗輕捷,去掉了不必要的頭緒,而且另有深意。《水滸傳》所寫的西門慶,不過是“破落戶財主”,一唯勾引女色的“奸詐小人”.而在《金瓶梅》中則是個貫穿全書的主要人物。為了達到貶斥朝政,揭露中上層封建統(tǒng)治者的罪惡的目的,《金瓶梅》就必須將原為奸詐小人的西門慶,發(fā)跡變態(tài)成為能夠結(jié)交當朝宰相的千戶、提刑這樣的官員。而且與他日常交往的還有守備、提刑、團練等官員。因此將西門慶的故事安排在陽谷這樣一個小縣城中,顯然是不適合了。因為陽谷不可能有守備、提刑。而清河在宋代已有清河郡的建置。郡的地位相當于州府,這就為西門慶創(chuàng)造了一個合理的,有利于廣泛開展結(jié)交權(quán)貴的活動場景。 ??? 4. 武松打虎一段情節(jié),《金瓶梅》照抄了《水滸傳》的文字,只是在個別字句上略有改易。而武松打死老虎后,如何使眾獵戶大為驚奇,又如何受知縣封賞,做了都頭等情節(jié)描寫,《金瓶梅》又作了大段的刪節(jié)。 ??? 以上所述就是關(guān)于武松打虎的故事,在兩書處理中的異同的大體情況。眾所周知,水滸故事在民間有個廣泛的流傳時期,是民間藝人講述、演唱的重要內(nèi)容。在《水滸傳》成書以前就有以此為題材的話本、戲劇存世。《水滸傳》正是在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話本、戲劇演出的基礎(chǔ)上,由文人進行綜合性的再創(chuàng)作而成書的。因此在《水滸傳》中有大段拼接聯(lián)綴的痕跡。“武十回”所寫的武松的故事,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而在“武十回”中,武松打虎,是武松亮相以后的第一個壯舉,于武松形象的塑造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藝人們在講唱之中,對此進行大事渲染,其來龍去脈詳加交待,故事的核心部分講得十分細密,都是可以理解的,這正反映了講唱文學的重要特點。而《金瓶梅》則是文人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它在利用這個故事時,當然不可能完全擺脫講唱文學的痕跡。但從其刪削改動之中,已可見出文人創(chuàng)作的特征。《金瓶梅》借用了武松殺嫂的故事,但其創(chuàng)作的宗旨又不在描寫這個故事的本身,而是借這個故事,展示西門慶一家的盛衰和當時社會的種種人情世態(tài)。因此武松這個人物,在《金瓶梅》中的出現(xiàn)是必要的,但又不是十分重要的。他在《金瓶梅》中只起到使整個故事得以展開的引線的作用。所以《金瓶梅》的作者只保留了武松這個人物及其打虎這個核心情節(jié),而將《水滸傳》中著意鋪排、渲染性的文字,盡管對武松這個形象的塑造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傳奇性的情節(jié),也一概刪卻,從而使《金瓶梅》本身的故事,得以迅速地展開。這不能不說是該書作者全局在胸,謀篇結(jié)構(gòu)中別具匠心之所在。于此亦可證明,《金瓶梅》決不如有些研究者所說的,仍然如《水滸傳》那樣是藝人集體創(chuàng)作的產(chǎn)物。 ??? 二、 關(guān)于潘金蓮的形象。 ??? 在兩書的重疊部分,《金瓶梅》作者對潘金蓮的形象作了不少再創(chuàng)造的工作。 ??? 1. 改變了潘金蓮的身世。《水滸傳》中的潘金蓮,是個大戶人家的使女,“頗有些顏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使女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記恨在心,卻倒賠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金瓶梅》增寫了不少文字,說她出身貧寒,“因度日不過,從九歲賣在王招宣府里,習學彈唱”.王招宣死后被轉(zhuǎn)賣與張大戶家。這張大戶有萬貫家財,年約六旬以上,身邊寸男尺女皆無,便托媒買得潘金蓮。張大戶每要收用她,因主家婆利害,不得手。后暗中收用,張大戶“不覺身上添了四五件病癥”,“第一腰便添疼,第二眼便添淚,第三耳便添聾,第四鼻便添涕,第五尿便添滴”.嗣后被主家婆發(fā)覺,“攘罵了數(shù)日”,大戶便賭氣倒賠房奩,將其嫁與武大。《金瓶梅》的這些文字是從話本小說《志誠張主管》中抄來的,只是將原作中的員外張士廉改成張大戶,“王招宣府里出來的小夫人”改成潘金蓮。 ??? 2. 提高了潘金蓮的文化素養(yǎng)。《水滸傳》中的潘金蓮只是個做得一手好針線的使女,王婆在西門慶面前說她“諸子百家皆通”,不過是媒婆的虛夸之詞,實際上是連“歷日”亦看不懂的人物。《金瓶梅》則增寫了不少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的女子。她在王招宣府里“習學彈唱”,“本性機變伶俐,不過十五,就會描鸞刺繡,品竹彈絲,又會一手琵琶”.潘金蓮嫁與武大后,哀嘆自己的命苦,就彈了個《山坡羊》,自比鸞鳳、靈芝、“奴是塊金磚怎比泥土基”.第三回,王婆向西門慶介紹潘氏道:“這個雌兒來歷,雖然微末出身,卻倒百伶百俐,會一手好彈唱,針指女工,百家奇曲,雙陸象棋,無般不知。”在王婆借歷日時又道:“娘子休推老身不知,你詩詞百家曲兒內(nèi)字樣,你不知會了多少,如何交人看歷日?”婦人微笑道:“奴家自幼失學”,但還是接過歷日,看了一回。 ??? 3. 豐富了人物形象的內(nèi)涵。《水滸傳》中的潘金蓮只是個淫婦的形象,除此之外似沒有其他的性格特征。而《金瓶梅》賦予了潘金蓮形象以更深層的東西。第一回增寫了她在王招宣府里,“就會描眉畫眼,傅粉施朱,梳一個纏髻兒,著一件扣身衫子,做張做勢,喬模喬樣”,及長于刺繡、絲竹等等,這就為潘金蓮日后的墮落及其性格的發(fā)展提供了內(nèi)在的根據(jù)。《金瓶梅》增寫了一段潘金蓮彈唱《山坡羊》的情節(jié),衰嘆“想當初,姻緣錯配奴,把他當男兒漢看覷。不是奴自己夸獎……”,自比為鸞鳳、靈芝、金磚,“隨他怎樣到底奴心不美”.這一面表現(xiàn)潘金蓮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另一面又表現(xiàn)了她對“姻緣錯配”的不滿,朦朧地透露出她追求婚姻“相配”的要求。她一面不滿于“姻緣錯配”而沾風惹草,勾引浮浪子弟,一面又要求武大“湊幾兩銀子,看相應(yīng)的典上他兩間住,卻也氣概些,免受人欺負”,表現(xiàn)了她性格中的矛盾性。 ??? 顯然在兩書的重疊部分,《金瓶梅》中的潘金蓮形象比之《水滸傳》中的潘金蓮形象尤見豐滿,性格亦較為復雜。如果再進一步考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潘金蓮在小說中的地位亦發(fā)生了變化。《水滸傳》中的潘金蓮完全是個陪襯性的人物,她從屬于武松,是為了描寫武松的正直、剛烈而設(shè)置的對立面,因此她的性格到底要展開到什么程度,完全受武松形象的塑造所制約和規(guī)定。從水滸故事的發(fā)展進程來看,這里確實只需要出現(xiàn)一個淫婦的角色,因此《水滸傳》的作者只僅僅賦予潘金蓮以淫婦的性格特征,是無可非議的。但在《金瓶梅》中則情況大為不同。潘金蓮已從陪襯性人物轉(zhuǎn)化為主要人物,武松卻從主要人物轉(zhuǎn)化為陪襯性的人物。可以說,在該書中武松是從屬于潘金蓮的,是為描寫潘金蓮的放蕩、卑劣而設(shè)置的對立面。這就是《金瓶梅》的作者要增寫許多文字來刻畫潘金蓮,同時又刪去了《水滸傳》中不少描寫武松的文字的重要原因。此外,我們還必須從《金瓶梅》對潘金蓮的整體形象塑造來考察兩書重疊部分的改動問題。如果《金瓶梅》作者只是照搬《水滸傳》中的潘金蓮形象,顯然無論在其形象的廣度還是深度上,都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他必須作再創(chuàng)造。在《金瓶梅》中,潘金蓮不僅是個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而且她要長期生活在作為惡霸、官僚、富商三位一體的西門慶家中,在各種各樣的矛盾斗爭中扮演多種角色,表現(xiàn)出業(yè)已腐朽了的封建社會中的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顯然如果作者仍像《水滸傳》那樣,只賦予她單純的一個淫婦的性格特征,是不能奏效的。事實也正是如此。《金瓶梅》作者賦予潘金蓮的性格特征是復雜的、多側(cè)面的,就像得以產(chǎn)生她的那個社會一樣的復雜。她是個少女,與許多少女一樣,具有美貌、聰明、能干、潑辣的性格特征。她又是個被黑暗的社會所糟蹋、所損害的少女。她不滿于任人欺凌的奴隸的地位而努力抗爭。然而她的命運是無法改變的,她的抗爭必然以失敗告終。社會的種種黑暗和腐朽,又塑造了她的性格的另一個方面:自私、嫉妒、瘋狂的占有欲;刻薄、狠毒、不擇手段的復仇心理;放蕩、淫縱,無可挽救的墮落。……,這就是《金瓶梅》中的潘金蓮、腐朽的社會所造成的“這一個”.“這一個”潘金蓮顯然是從《水滸傳》中的潘金蓮發(fā)展起來的,同時又有重大的區(qū)別。為了使這一個潘金蓮的性格特征有一個合理的、令人信服的發(fā)展過程,因此在《金瓶梅》故事的開頭部分,亦即兩書的重疊部分,就必須對原來的潘金蓮形象作必要的改造,例如改變她的身世,提高她的文化素養(yǎng),使她的種種性格特征在這開頭部分就顯露其端倪,等等。這就是《金瓶梅》作者的良苦用心。 ??? 《金瓶梅》還增寫了描寫潘金蓮外貌的幾段文字。第二回用西門慶的眼光寫潘金蓮,寫了她的鬢兒、眉兒、眼兒、口兒,一直寫到臍肚兒、胸兒、腿兒等等。這一大段文字完全是陳詞濫調(diào),于人物形象毫無增益,且是從《水滸傳》第四十四回寫石秀所見的潘巧云的外貌描寫文字移植來的。緊接在這段文字下面,《金瓶梅》作者還增寫了一大段對潘金蓮的穿著打扮的描寫文字。第三、 第四回還不斷寫到潘金蓮的外貌,仍然是些毫無意趣的文字。筆者認為,從整體上講《金瓶梅》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水平,而某些部分則水平極低。《金瓶梅》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筆者推測《金瓶梅》有一個整體的藝術(shù)設(shè)計和構(gòu)想,而具體執(zhí)筆者并非一人,于此即可窺見其消息。 ??? 《金瓶梅》還改動了潘金蓮的年齡。《水滸傳》第二十四回: ??? 婦人又問道:“叔叔青春多少?”武松道:“虛度二十五歲。”那婦人道:“長奴三歲。” ??? 可見潘金蓮是22歲。而《金瓶梅》第一回照抄這段文字時,將武松改為28歲。潘金蓮則成了25歲。第三回,潘金蓮對西門慶說:“奴家虛度25歲,屬龍的,正月初九日丑時生。”而在這段文字處,《水滸傳》則寫潘氏為23歲。《金瓶梅》的這一細小改動,其意何在?尚待研究。在兩書的重疊部分,《金瓶梅》還增寫了一個人物迎女,說是武大與前妻所生之女。她生活在潘金蓮身邊,作者經(jīng)常寫到她。第五回寫到武大對鄆哥說:“兄弟,我實不瞞你說,我這婆娘(指潘),每日去王婆家里做衣服,做鞋腳,歸來便臉紅。我先妻丟下個女孩兒,要便朝打暮罵,不與飯吃。……”同回寫武大病重,“小女迎兒,又吃婦人禁住,不得向前,嚇道:’小賤人!你不對我說,與了他水吃,都在你身上。‘那迎兒見婦人這等說,又怎敢與武大一點湯水吃。”于此可見,《金瓶梅》增寫迎兒,意在表現(xiàn)潘金蓮的狠毒。其實這是畫蛇添足,文字上反添累贅。潘金蓮之狠毒于藥鴆武大等描寫中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何必還要旁添一迎兒反襯之。 ?1/5 ???1?2?3?4?5?下一頁?尾頁
標簽:
猜你喜歡
有魅力的人,“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成年人的堅守,應(yīng)該從觀點上升到人格,這三種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的魅力至少有一半與此有關(guān)。一個有涵養(yǎng)的人,往往談吐干凈,

懂規(guī)矩,守規(guī)矩,才能贏得人生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guī)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guī)矩才是最穩(wěn)妥的一條路。不守規(guī)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

早起三不要,飯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一個人如有好的生活習慣,便有好的生活質(zhì)量。傳統(tǒng)中醫(yī)養(yǎng)生主張,養(yǎng)生要“因天之序”,把握節(jié)律。一天當中,早起,飯后,睡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