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孺(465~522)南朝梁詩人、駢文家。東海人。出身沒落士族家庭,早年貧苦,母親“鬻紗布以自業”,他“傭書以養母”【傭書即抄書】。南齊后期,因為學識淵博和文才出眾,被舉薦出仕為太學博士,以善辭藻游于竟陵王蕭子良門下,交往甚密。后出任為治書侍御史、錢塘令。梁時,任南海太守,遷尚書左丞,又兼御史中丞,時武帝曾作《春景明志詩》五百字,命沈約以下辭人同作,帝以為僧孺詩最好,任其為少府卿、尚書吏部郎、后任南康王長史、蘭陵太守,因被典簽湯道愍所讒,棄官【或說因誣而被免官】。后半生頗不得志。免官后為安成王參軍事,轉北中郎南康王諮議參軍,入直西省,知撰譜事。僧孺好典籍,藏書萬余卷,率多異本,與沈約、任昉并為當時三大藏書家。 王僧孺現存詩30多首。其中不少是寫婦女的,除了一些描述棄婦哀怨之作外,一般價值不高。但他另外有一些樂府詩,吐露早年報國立功的抱負,如《白馬篇》中的“瀄汨河水黃,參差嶂云黑;安能對兒女,垂帷弄毫墨”;又如《古意》中的“人生會有死,得處如鴻毛。寧能偶雞鶩,寂寞隱蓬蒿。”都頗為豪壯。而齊梁某些詩人的詠從軍之作往往歸結為眷戀家室,其情調很不一樣。他的《落日登高》,對“爭利亦爭名,驅車復驅馬”的時尚有所譏諷;《傷乞人》則表示了對貧賤者的同情,可能是遭讒棄官后所作。《中川長望》、《至牛渚憶魏少英》等詩中,也有一些寫景佳句。上述內容的詩歌在梁中葉以后,是比較難得的。 王僧孺還寫了不少駢體應用文。其中有些書信,如《與何炯書》、《答江琰書》等,抒發了失意的悲憤和隱遁的愿望,富有真情實感。特別是《與何炯書》,悲憤之情溢于言表,很有感染力,象“嚴秋殺氣,萬物多悲,長夜輾轉,百憂俱至。況復霜銷草色,風搖樹影”等句,抒情意味也比較濃,在南朝駢文中是一篇不錯的作品。但在當時文壇風氣影響下,他的詩文用典較多,未免艱澀之弊。 王僧孺的著作尚有《十八州譜》、《百家譜》、《東宮新記》等三十卷。均已散佚。明代張溥輯為《王左丞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劉勰(約公元465——520),字彥和,生活于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
顏之推(531年-約595年),字介,漢族,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中國古代文學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
丘遲(464—508),字希范,吳興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丘靈鞠之子。南朝梁文學家。初仕南齊,官至殿......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人稱“山中宰相”,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中......
孔稚珪(447~501)南朝齊駢文家。一作孔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劉宋時,曾任尚書殿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