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班

朝代:清朝 馮班

馮班(1602~1671) 明末清初詩人。字定遠(yuǎn),晚號鈍吟老人。江蘇常熟人。明末諸生,從錢謙益學(xué)詩,少時與兄馮舒齊名,人稱“海虞二馮”。入清未仕,常常就座中慟哭,人稱其為“二癡”。馮班是虞山詩派的重要人物,論詩講究“無字無來歷氣”,反對嚴(yán)羽《滄浪詩話》的妙悟說。有《鈍吟集》、《鈍吟雜錄》、《鈍吟書要》和《鈍吟詩文稿》等。 馮班為錢謙益弟子,被稱為“虞山詩派”的傳人之一。論詩反對宋代嚴(yán)羽《滄浪詩話》的“妙悟”說,以為“似是而非,惑人為最”(《嚴(yán)氏糾謬》)。他主張“詩以道性情”,但最后又歸結(jié)到溫柔敦厚。他也主張善于學(xué)古,“不善學(xué)古者,不講于古人之美刺,而求之聲調(diào)氣格之間,其似也不似也則未可知,假令一二似之,譬如偶人芻狗徒有形象耳”(《馬小山停云集序》)。他提倡“隱秀之詞”,“隱者,興在象外,言盡而意不盡者也;秀者,章中迫出之詞,意象生動者也”(《鈍吟雜錄》)。他的論詩主張對反神韻說的趙執(zhí)信很有影響。他在晚年的著述《碧云仙師筆法錄》中將馮班稱作“碧云仙師”,奉若神靈。也正因文學(xué)宗尚的異趣,導(dǎo)致了王士禛與趙執(zhí)信的詩學(xué)之爭,趙執(zhí)信著《談龍錄》攻訐王士禛的“神韻說”,遂使二人之爭演為清初詩學(xué)的一大公案,對整個清代詩學(xué)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由此不難看出馮班《鈍吟雜錄》于清代詩學(xué)研究的重要性。《鈍吟雜錄》在馮班的著述中版本也最多,并被收入《四庫全書》。 馮班作詩,宗法晚唐,于李商隱用力尤深,力求錘煉藻麗。他有一些詩傷離念亂,有一定內(nèi)容深度,如《雜詩》:“誦君慟哭書,詠君黍離詩。悠悠寸衷事,百歲誰當(dāng)知”。《兵后經(jīng)郡齊門故人廢園有感》:“雀亂鴉啼燕不回,曲池平后劫成灰。……蔓草江淹何限恨,青楓宋玉有余哀。”又如《臨桂伯墓下》、《江南曲》等篇,都寄寓了故國之思。錢謙益稱馮班之詩“沈酣六代,出入于義山、牧之、庭筠之間”。 馮班還非常精通書法藝術(shù),正草隸篆四書都很擅長,尤其小楷更是出眾,時人得其筆墨,往往珍藏于家中。而馮班自己寫作則無定所,往往是興至索紙筆、隨便書定,或是書頭、或是紙角,這就使其過世后,搜求其著述十分困難,馮武竭力以求,幸虧別人珍惜馮班墨跡,往往珍藏,才得以聚腋成裘、匯成一部,因其父號“鈍吟居士”,故題名為“鈍吟雜錄”。也正因為是聚合在一起的,往往顯得支離破碎,不成系統(tǒng),但總體來說,仍能反映馮班之學(xué)術(shù)觀點和思想風(fēng)格。 馮班一生著述頗豐,除《鈍吟雜錄》外,尚有《鈍吟集》是其代表作。影響頗大。《鈍吟集》共十卷,包括《鈍吟集》三卷、《鈍吟余集》一卷、《鈍吟別集》一卷、《游仙詩》二卷、《馮氏小集》三卷,幾乎將馮班一生的詩作都搜羅在此,并由其同鄉(xiāng)浦江周心如為其校定成冊,刊于紛欣閣叢書中。另有《常熟二馮先生集》,是與其兄馮舒的合集,為馮班的同鄉(xiāng)后學(xué)張鴻,出于弘揚鄉(xiāng)賢的目的編印,為后人研讀馮班這位清初詩壇名家,“虞山詩派”重要詩人的詩作、詩論提供了便利。

    著作:
同時代詩人
俞益謨

字嘉言,號澹庵,別號青銅。 祖籍明代北直隸河間府(今河北河間),因先輩參軍到陜西,安家于咸寧(今陜西宜川......

彭端淑

彭端淑(約1699年-約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縣)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

樂鈞

樂鈞(1766-1814,一說1816卒),原名宮譜,字效堂,一字元淑,號蓮裳,別號夢花樓主。江西撫州府......

李毓秀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zhèn)周莊村人,生于清代順治年間,卒于雍正年間......

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漢族,出生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