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詩文

體裁:
作者:
朝代:
形式:

從軍行二首·其一

王昌齡〔唐代〕

大將軍出戰,白日暗榆關。
三面黃金甲,單于破膽還。

摸魚兒·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納蘭性德〔清代〕

問人生、頭白京國,算來何事消得。不如罨畫清溪上,蓑笠扁舟一只。人不識,且笑煮、鱸魚趁著莼絲碧。無端酸鼻,向岐路消魂,征輪驛騎,斷雁西風急。
英雄輩,事業東西南北。臨風因甚泣。酬知有愿頻揮手,零雨凄其此日。休太息,須信道、諸公袞袞皆虛擲。年來蹤跡。有多少雄心,幾翻惡夢,淚點霜華織。

詠霍將軍北伐

虞羲〔南北朝〕

擁旄為漢將,汗馬出長城。
長城地勢險,萬里與云平。
涼秋八九月,虜騎入幽并。
飛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
羽書時斷絕,刁斗晝夜驚。
乘墉揮寶劍,蔽日引高旍。
云屯七萃士,魚麗六郡兵。
胡笳關下思,羌笛隴頭鳴。
骨都先自詟,日逐次亡精。
玉門罷斥候,甲第始修營。
位登萬庾積,功立百行成。
天長地自久,人道有虧盈。
未窮激楚樂,已見高臺傾。
當令麟閣上,千載有雄名!

日喻

蘇軾〔宋代〕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為日也。日之與鐘、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槃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龠,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浮沒矣,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經術取士,士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撥不斷·自嘆

王和卿〔元代〕

恰春朝,又秋宵。春花秋月何時了?花到三春顏色消,月過十五光明少。月殘花落。

浣溪沙·春情

蘇軾〔宋代〕

道字嬌訛語未成。未應春閣夢多情。朝來何事綠鬟傾。
彩索身輕長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困人天氣近清明。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

辛棄疾〔宋代〕

賢愚相去,算其間能幾。差以毫厘繆千里。細思量義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雞鳴而起。
味甘終易壞,歲晚還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餉聚飛蚊,其響如雷,深自覺、昨非今是。羨安樂窩中泰和湯,更劇飲,無過半醺而已。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李白〔唐代〕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望海樓晚景五絕

蘇軾〔宋代〕

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
從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二十回。
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
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
青山斷處塔層層,隔岸人家喚欲應。
江上秋風晚來急,為傳鐘鼓到西興。
樓下誰家燒夜香,玉笙哀怨弄初涼。
臨風有客吟秋扇,拜月無人見晚妝。
沙河燈火照山紅,歌鼓喧喧笑語中。
為問少年心在否,角巾欹側鬢如蓬。

春雁

王恭〔明代〕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
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