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酬傅處士次韻二首·其一

顧炎武〔明代〕〔七言律詩〕

清切頻吹越石笳,窮愁猶駕阮生車。
時當漢臘遺臣祭,義激韓仇舊相家。
陵闕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淚發春花。
相將便是天涯侶,不用虛乘犯斗槎。

譯文及注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劉越石頻頻吹奏著胡笳,笳聲清越激切;阮籍嘗獨自駕車而出,走到途窮之處便慟哭趨車而回。
正當漢人的臘日,先朝遺臣照樣按禮祭祀,凜然大義永遠激勵著深懷亡國仇恨的舊相之家。
夕陽回照著先朝的陵墓宮闕,使人頻添悲哀,河山流下眼淚,期待著大地發出新花。
你我相互扶持,便是天涯的伴侶,用不著再白白去乘那浮海的木筏。

注釋
傅處士:傅山,作者友人。
清切:清越激切。
越石:晉人劉琨,字越石,以堅守抗敵著稱。
笳:胡笳。
臘(zhà):歲終祭神。漢臘借指明朝正朔。
韓仇:指張良為韓國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首詩中作者贊揚傅山的民族氣節,對失去山河的悲痛之情也有抒發,顧炎武為其行為所感動,因此,他勉勵友人要互相扶持

  “清切頻吹越石笳,窮愁猶駕阮生車。”《晉書·劉琨傳》記載晉代劉琨被胡騎圍困于晉陽,他便朝夕吹奏胡笳,笳聲激起胡人思鄉之情,于是胡騎便解圍而去。劉琨是古代愛國英雄,傅山是明末清初有氣節的愛國志氣,嘗自稱有“彎疆躍駿之骨。”這里顧炎武把他與劉琨相比是為了頌揚他的愛國精神。

  第二句“窮愁猶駕阮生車”,《晉書·阮籍傳》記載阮籍嘗獨自駕車而出,他不走現成的道路,走到途窮之處便慟哭趨車而回。這一聯中詩人用了兩個典故,以劉琨的被圍、阮籍的途窮比喻傅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首詩中作者贊揚傅山的民族氣節,對失去山河的悲痛之情也有抒發,顧炎武為其行為所感動,因此,他勉勵友人要互相扶持

  “清切頻吹越石笳,窮愁猶駕阮生車。”《晉書·劉琨傳》記載晉代劉琨被胡騎圍困于晉陽,他便朝夕吹奏胡笳,笳聲激起胡人思鄉之情,于是胡騎便解圍而去。劉琨是古代愛國英雄,傅山是明末清初有氣節的愛國志氣,嘗自稱有“彎疆躍駿之骨。”這里顧炎武把他與劉琨相比是為了頌揚他的愛國精神。

  第二句“窮愁猶駕阮生車”,《晉書·阮籍傳》記載阮籍嘗獨自駕車而出,他不走現成的道路,走到途窮之處便慟哭趨車而回。這一聯中詩人用了兩個典故,以劉琨的被圍、阮籍的途窮比喻傅山從事抗清活動的艱難困苦,又以“頻吹”、“猶駕”贊揚他那堅持不懈、戰斗不息的精神。

  “時當漢臘遺臣祭,義激韓仇舊相家”。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時為尚書的陳咸率三子同歸故里,閉門不出,但仍按漢制在12月戌日舉行臘祭。人問其故,他說:“我先人豈知王氏臘乎!”(《后漢書·陳寵傳》)詩人在這里以陳咸父子們的不合作保持氣節的態度來比喻傅山在生活上仍遵明制不作亡國奴。《史記·留侯世家》載:漢將張良因先代五世皆相韓,韓亡,張良義憤填膺,傾家蕩產求刺客殺秦王為韓報仇。顧炎武這里用陳咸與張良的典故同樣是為了贊揚傅山不投靠清廷而獻身于反清復明的事業。

  “陵闕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淚發春花。”當詩人瞻拜明故官陵墓,漫游神州各地時,悲傷痛苦感慨萬千,在詩人的眼中連陵闕也產生了哀愁,連河山也垂下了淚水。這里詩人移情及物,宮殿陵墓山河都有哀愁,可見其情之切痛之深了。

  “相將便是天涯侶,不用乘虛犯斗槎”。《博物志》 載:“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詩人在這里表述友情:只要我們互為聲援扶助,雖天各一方,也會成為朋友,“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我們不用長途跋涉時來相訪,我們的心是相連的。顧炎武與傅山的友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志向之上的,故兩人的心靈有無限的契合。

  這首詩不僅是頌揚傅山,也是在言自己之志。詩中的四個典故用得貼切自然,全詩感情充沛、悲壯昂揚,可以從中看出顧炎武的心胸與人格。▲

,

參考資料:完善

1、        田軍 王洪等主編. 金元明清詩詞曲鑒賞辭典[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681-682.

創作背景
這首詩中作者贊揚傅山的民族氣節,對失去山河的悲痛之情也有抒發,顧炎武為其行為所感動,因此,他勉勵友人要互相扶持
顧炎武

顧炎武(1618-1682),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學者,初名繹,字寧人,江蘇昆山人,經兩個朝代均沒做官,他學問廣博,學者稱為亭林先生。少年時參加反對宦官權貴的斗爭。清兵南下,又參加昆山、嘉定一帶的人......[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