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隨園君墓志銘

姚鼐〔清代〕〔〕

君錢塘袁氏,諱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后,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云。祖諱锜,考諱濱,叔父鴻,皆以貧游幕四方。君之少也,為學自成。年二十一,自錢塘至廣西,省叔父于巡撫幕中。巡撫金公鉷一見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會開博學鴻詞科,即舉君。時舉二百馀人,惟君最少。及試,報罷。中乾隆戊午科順天鄉試,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又改發江南為知縣;最后調江寧知縣。江寧故巨邑,難治。時尹文端公為總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矣。既而去職家居,再起,發陜西;甫及陜,遭父喪歸,終居江寧。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聲,而忽擯外;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自陜歸,年甫四十,遂絕意仕宦,盡其才以為文辭歌詩。足跡造東南,山水佳處皆遍。其瑰奇幽邈,一發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隨園投詩文,幾無虛日。君園館花竹水石,幽深靜麗,至欞檻器具,皆精好,所以待賓客者甚盛。與人留連不倦,見人善,稱之不容口。后進少年詩文一言之美,君必能舉其詞,為人誦焉。   君古文、四六體,皆能自發其思,通乎古法。于為詩,尤縱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達者,悉為達之;士多仿其體。故《隨園詩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貴重之。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君仕雖不顯,而世謂百馀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試為溧水令。其考自遠來縣治。疑子年少,無吏能,試匿名訪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縣,乃大好官也?!笨寄讼?,入官舍。在江寧嘗朝治事,夜召士飲酒賦詩,而尤多名跡。江寧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為不足道,后絕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夫人王氏無子,撫從父弟樹子通為子。既而側室鐘氏又生子遲。孫二:曰初,曰禧。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倉山北,遺命以己祔。嘉慶三年十二月乙卯,祔葬小倉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與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寧,從君游最久。君歿,遂為之銘曰:粵有耆龐,才博以豐。出不可窮,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藹如其沖,其產越中。載官倚江,以老以終。兩世阡同,銘是幽宮。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錢塘縣袁君,名枚,字子才。他出仕官職,政績昭然,聲名遠播。辭掉官職后,在江寧西城建了一所園子住在里邊,稱作“隨園”。世人都稱他為隨園先生,于是更加著名。袁君的祖父名叫袁鑄,父親名叫袁濱,叔父名為袁鴻,都因為貧窮而到全國各地去做幕僚。袁君年輕時,自學成才。二十一歲時,他從錢塘去廣西,到廣西巡撫的幕府中看望叔父,巡撫金供公一見之下,就覺得他才能不凡,試著讓他作一篇《銅鼓賦》,他馬上就完成了,寫得非常瑰奇華麗。正好碰上朝廷開設博學鴻詞科考試,選拔博學能文之士,金公就推薦了袁君。當時推薦的有二百多入,其中袁君最年輕。袁君參加了考試,沒有考中。后來他參加乾隆三年的順天府鄉試,中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這篇墓志銘既記述了袁枚一生的行跡,又評價了他的政績、品德和才學,且選取具體事例,著意于性格刻畫。以切實求生動,于敘事寓情韻,因而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銘文言簡意賅,情真意切,語調與韻腳幽深婉轉,感人至深。   作者對袁枚的一生和為人的了解具體而人微,所擷取的業績和生活片斷甚是精當,謀篇布局極為深遠周密,一掃羅列堆疊,從而可以見出作者所謂的“格”。全文八百多字分成五個段落,述及死者的身世、學業、仕途、品德、才華、際遇、成就等諸多方面,扼要真切而中肯,可謂簡潔得體,遣詞造句頗具功力。   第一段首句交代了籍貫名諱后,以“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后,作園江寧西 展開閱讀全文 ∨,這篇墓志銘既記述了袁枚一生的行跡,又評價了他的政績、品德和才學,且選取具體事例,著意于性格刻畫。以切實求生動,于敘事寓情韻,因而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銘文言簡意賅,情真意切,語調與韻腳幽深婉轉,感人至深。   作者對袁枚的一生和為人的了解具體而人微,所擷取的業績和生活片斷甚是精當,謀篇布局極為深遠周密,一掃羅列堆疊,從而可以見出作者所謂的“格”。全文八百多字分成五個段落,述及死者的身世、學業、仕途、品德、才華、際遇、成就等諸多方面,扼要真切而中肯,可謂簡潔得體,遣詞造句頗具功力。   第一段首句交代了籍貫名諱后,以“其仕在官,有名績矣。解官后,作園江寧西城居之,曰“隨園”。世稱隨園先生,乃尤著云?!边@三句指出袁枚的名聲是解官后的文學成就較之其官聲政績更大,這是作者的基本看法。接著在寫袁枚從少時直到終居江寧的一段簡歷中頌贊了袁枚年輕時學有所成,現場命題作文一揮而就,才思敏捷,詞賦華麗,因而受到顯宦的賞識,得推薦參加乾隆二年(1737年)的博學鴻詞科考試。雖然“及試報罷”,沒有選上,但隔年鄉試中舉,又一年即進士及第。作者著重說明的是袁枚確有真才實學并且好學。庶吉士散館后他沒有能留在翰林院,而被分配在江南做知縣。但以他的才能,又受到總督的賞識。文中通過兩位顯官的識才愛才,托出袁枚的天資聰穎,學習有方,年輕時即嶄露頭角。以昭彰銘主的才氣橫溢。從袁枚在江寧這一任上的表現“遇事盡其能,無所回避,事無不舉”就反映出袁枚的素質、品格和吏治才能。作者對袁枚這段二十余年的主要經歷沒有花更多筆墨,而是把他一生中的主要事跡分為三段逐一鋪排,把所要頌贊的非凡才華、文學成就、吏治官聲等情節曲折寫來,布局不落俗套。這些事跡通過翔實的材料、樸素的詞語、簡潔流暢的語言展現出來,令讀者信服地確立起墓主人的高大形象,具有耐人咀嚼的“味”。   第二段鋪排的是袁枚的仕途際遇和道德風貌?!岸鰯P外;及為知縣,著才矣,而仕卒不進?!奔仁强畤@語氣,又似代為不平之鳴,惋惜其懷才不遇,宦途一開始就不利,放外任只做得個知縣,直得不到擢升?!爸乓印比种钡辣M了袁枚在擔任知縣期間所展示的卓越才能,用字簡練而有力。對袁枚的好客和待人接物尤其是對后學的愛護,這些都用人微的描寫畢現了一個寬厚長者和學者的風度,從而令人肅然起敬。又更插人一句描繪四方慕名造府和當年隨園的風光、盛況而且當為作者所目睹的文字,越發增強了材料的翔實感。   第三段是頌揚袁枚的文學成就和社會影響廣大。贊袁枚占文法功底深厚,在散文駢文方面不是一味仿效前人而有開拓。特別是在詩歌方面下的工夫尤深,竟然達到了世人想要生發而未能達到的境界。作者從基于袁枚生前的社會影響的事實出發,譽其為“百余年來第一人”的評價顯得有根有據,令人感到站得住腳,不為過分。這一段并無浮靡奉承之同,只淡淡數語,卻收不顯而自顯之效。   第四段頌贊袁枚吏治能力,寫得別出機杼。以袁枚父親匿名察訪和百姓對袁知縣的反映一事引出,娓娓動聽,可見作者的文章平淡中自有其活潑?!俺问?,夜飲吟”一筆是贊賞袁枚為官仍不失名士風雅。以民間傳刻審理案件的事跡來間接道出袁枚的吏治業績及其謙虛美德,也頗具匠心。   第五段除了敘述墓主人的身后之外,交代了作者所以知之甚詳是因與袁枚是世交,而且同住江寧長期交游在一起,當是知之最深,使人益信作者所青。最后結尾用銘文有重點地統括了全文內容。   全文在敘述時既錯綜變化,又脈絡分明,不板滯,不凌亂,而能突出袁枚的主要精神和成就。在評價時用語極注意分寸,無諛墓之嫌。全篇五段首字均以“君……”開端,有整齊協調之感,可謂自成一格。章法嚴謹,詞句合乎古法。從這篇墓志銘可以看出作者所主張的寫作文章的觀點是從義理、考證、辭章三結合方面身體力行,以及所要達到的境界,是清代墓志銘中的佳篇?!?參考資料:完善 1、 黃岳洲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鑒賞辭典 下卷: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01:第1317-1318頁 2、 陳振鵬,章培恒主編.古文鑒賞辭典 下 第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7:第1897-1899頁
創作背景
這篇墓志銘既記述了袁枚一生的行跡,又評價了他的政績、品德和才學,且選取具體事例,著意于性格刻畫。以切實求生動,于敘事寓情韻,因而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銘文言簡意賅,情真意切,語調與韻腳幽深婉轉,感人至深。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出關

徐蘭〔清代〕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影翻飛見戍樓。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菩薩蠻·霧窗寒對遙天暮

納蘭性德〔清代〕

霧窗寒對遙天暮,暮天遙對寒窗霧?;湔澍f,鴉啼正落花。袖羅垂影瘦,瘦影垂羅袖。風翦一絲紅,紅絲一翦風。......

青衫濕·悼亡

納蘭性德〔清代〕

近來無限傷心事,誰與話長更?從教分付,綠窗紅淚,早雁初鶯。當時領略,而今斷送,總負多情。忽疑君到,漆燈風飐,癡數春星。......

減字木蘭花·從教鐵石

納蘭性德〔清代〕

從教鐵石,每見花開成惜惜。淚點難消,滴損蒼煙玉一條。憐伊大冷,添個紙窗疏竹影。記取相思,環佩歸來月上時。......

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納蘭性德〔清代〕

鞭影落春堤,綠錦鄣泥卷。脈脈逗菱絲,嫩水吳姬眼。嚙膝帶香歸,誰整櫻桃宴。蠟淚惱東風,舊壘眠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