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九日

納蘭性德〔清代〕〔〕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深秋時分,在這遙遠的邊塞,有誰還記得我?樹葉被風出的沙沙作響。返鄉之路千里迢迢。家和夢一樣遙不可及。重陽佳節,故園風光正好,離愁倍增,不愿登高遠望。只覺心中悲傷不已,當鴻雁南歸之際,將更加冷落凄涼。

注釋
九日。即農歷九月九日,是為重陽節。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與親人團聚。
絕塞:極遙遠之邊塞。
木葉:木葉即為樹葉,在古典詩歌中特指落葉。
蕭:風聲;草木搖落聲。
迢迢(tiáo):形容遙遠。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風。因屏風曲折若重山疊嶂,或謂屏風上繪有山水圖畫等,故稱“屏山”。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詞的上片由景起,寫絕塞秋深,一片肅煞蕭索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圈。過片點明佳節思親之意、結句又承之以景,借雁南歸而烘托、反襯出此刻的寂寥傷情的苦況。

  上闕寫秋光秋色,落筆壯闊,“六曲屏山和夢遙”點出邊塞山勢回環,路途漫長難行,遙應了“絕塞”一詞,亦將眼前山色和夢聯系起來,相思變得流水一樣生動婉轉,意境深廣。下闕更翻王維詩意,道出了不為登高。只覺魂銷這樣仿佛雨打殘荷般清涼警心的句子,輕描淡寫地將王維詩意化解為詞意,似有若無,如此恰到好處。結句亦如南雁遠飛般空曠,余意不盡。大雁有自由飛回家鄉,人卻在這深秋絕塞路上漸行漸遠。愁情沁體,心思深處,魂不堪重負,久久不消散。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詞的上片由景起,寫絕塞秋深,一片肅煞蕭索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圈。過片點明佳節思親之意、結句又承之以景,借雁南歸而烘托、反襯出此刻的寂寥傷情的苦況。

  上闕寫秋光秋色,落筆壯闊,“六曲屏山和夢遙”點出邊塞山勢回環,路途漫長難行,遙應了“絕塞”一詞,亦將眼前山色和夢聯系起來,相思變得流水一樣生動婉轉,意境深廣。下闕更翻王維詩意,道出了不為登高。只覺魂銷這樣仿佛雨打殘荷般清涼警心的句子,輕描淡寫地將王維詩意化解為詞意,似有若無,如此恰到好處。結句亦如南雁遠飛般空曠,余意不盡。大雁有自由飛回家鄉,人卻在這深秋絕塞路上漸行漸遠。愁情沁體,心思深處,魂不堪重負,久久不消散。

  “不為登高。只覺魂銷”一句,詞中有詩的意境。也非是用詞這種格式流水潺潺地表達,換另一種都不會如此完美。“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詩中意境;“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維詩中景象。而今,這一切盡歸容若。容若此詞,看似平淡,其實抬手間已化盡前人血骨。

  納蘭容若一向柔情細膩,這闕《采桑子》卻寫得十分簡練壯闊,將邊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結合起來。僅用聊聊數十字寫透了天涯羈客的悲苦,十分利落。▲

,

參考資料:完善

1、 安意如 .當時只道是尋常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1 :63 .
創作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壬戌,時納蘭性德二十八歲。八月,與郎談出使梭龍。這一年十二月返京,《采桑子·九日》此行中約作。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族,滿洲正黃旗,清初著名詞人。 性德少聰穎,讀書過目即能成誦,繼承滿人習武傳統,精于騎射。在書法、繪畫、音......[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出關

徐蘭〔清代〕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影翻飛見戍樓。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菩薩蠻·霧窗寒對遙天暮

納蘭性德〔清代〕

霧窗寒對遙天暮,暮天遙對寒窗霧。花落正啼鴉,鴉啼正落花。袖羅垂影瘦,瘦影垂羅袖。風翦一絲紅,紅絲一翦風。......

青衫濕·悼亡

納蘭性德〔清代〕

近來無限傷心事,誰與話長更?從教分付,綠窗紅淚,早雁初鶯。當時領略,而今斷送,總負多情。忽疑君到,漆燈風飐,癡數春星。......

減字木蘭花·從教鐵石

納蘭性德〔清代〕

從教鐵石,每見花開成惜惜。淚點難消,滴損蒼煙玉一條。憐伊大冷,添個紙窗疏竹影。記取相思,環佩歸來月上時。......

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納蘭性德〔清代〕

鞭影落春堤,綠錦鄣泥卷。脈脈逗菱絲,嫩水吳姬眼。嚙膝帶香歸,誰整櫻桃宴。蠟淚惱東風,舊壘眠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