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有得玉者

劉向〔兩漢〕〔〕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與我者,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今以百金與搏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與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取彌精;其知彌粗,其取彌粗。子罕之所寶者至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宋國有個人得了一塊玉石,便把它獻給司城子罕,子罕不愿意收。獻玉石的人說:“我把給人看了,玉匠說這是塊寶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獻給您。”

  子罕說:“我把不貪婪當作寶,你把玉石當作寶。倘若你把玉石給了我,我們都失掉了自己的寶。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寶。”獻玉的人很恭敬地說:“小人擁有玉,寸步難行,獻出這個玉是想請求免于死難。”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鄉里,讓工匠替自己雕玉,(賣掉玉)使獻玉人富有之后,讓他回到家里。所以宋國的長者說:“子罕不是沒有寶貝,而是他的寶貝與眾不同啊!”要是把百兩黃金與黃鸝鳥給一個嬰兒選,他肯定會選黃鸝鳥;把和氏璧和百兩黃金給一個鄙俗的人選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簡析

  這是一段討論道德的文章,在大多數普通人眼中,金銀珠玉是寶貝,但是在賢德的人看來,道德才是真正的寶貝。

  文章一開頭就揭示了獻玉者與子罕對寶物截然不同的看法。子罕所說的“寶”即精神的寶物,是超脫于物質層面的寶。他以此為寶,表明了子罕非比尋常的良好道德品質。作者通過設喻的手法,從人對寶物的不同態度展開議論,強調子罕不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由此得出“其知彌精,其取彌精”一個人的知識越精深,一個人的選擇就越精妙。這里的知識:一指道德修養,二指智力培養。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人要有精神追求。賢者從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選擇后者這里是道德修養提升的需要,體現了賢者道德的崇高。當今社會有些人

展開閱讀全文 ∨,簡析

  這是一段討論道德的文章,在大多數普通人眼中,金銀珠玉是寶貝,但是在賢德的人看來,道德才是真正的寶貝。

  文章一開頭就揭示了獻玉者與子罕對寶物截然不同的看法。子罕所說的“寶”即精神的寶物,是超脫于物質層面的寶。他以此為寶,表明了子罕非比尋常的良好道德品質。作者通過設喻的手法,從人對寶物的不同態度展開議論,強調子罕不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由此得出“其知彌精,其取彌精”一個人的知識越精深,一個人的選擇就越精妙。這里的知識:一指道德修養,二指智力培養。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人要有精神追求。賢者從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選擇后者這里是道德修養提升的需要,體現了賢者道德的崇高。當今社會有些人抵不住誘惑無法堅守本性,在物欲面前心理失衡,這是道德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的緣故。▲

,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創作背景
文章一開頭就揭示了獻玉者與子罕對寶物截然不同的看法。子罕所說的“寶”即精神的寶物,是超脫于物質層面的寶。他以此為寶,表明了子罕的超過常人的良好道德品質。作者通過設喻的手法,從人對寶物的不同態度展開議論,強調子罕不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操守。由此得出“其知彌精,其取彌精”一個人的知識越精深,一個人的選擇就越精妙。這里的知識一指道德修養,二指智力培養。總而言之就是一個人要有精神追求。賢者從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選擇后者這里是道德修養提升的需要,體現了其精神的崇高。當今社會有些人抵不住誘惑無法堅守本性,在物欲面前心理失衡,這是道德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的緣故。
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上書諫獵

司馬相如〔兩漢〕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

西北有高樓

佚名〔兩漢〕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贈從弟·其二

劉楨〔兩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孟母三遷

劉向〔兩漢〕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

巫山高

佚名〔兩漢〕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我欲東歸,害梁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湯湯回回。臨水遠望,泣下沾衣。遠道之人心思歸,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