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金門·秋已暮

牛希濟〔五代〕〔〕

秋已暮,重疊關山岐路。嘶馬搖鞭何處去,曉禽霜滿樹。
夢斷禁城鐘鼓,淚滴枕檀無數。一點凝紅和薄霧,翠蛾愁不語。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分別時正是秋暮,關山重重連著條條遠路。征馬嘶鳴,你揮著鞭兒將馳向何處。鳥兒默默地看著你遠去,清曉的寒霜滿樹。
紫禁城中的聲聲鐘鼓,驚斷夢憶往事的追溯,夢醒時檀枕上淚滴無數。一點紅日如血的殷紅,殷紅凝和著薄薄的晨霧,翠眉鎖愁卻無人相訴。

注釋
謁金門:詞牌名。
關山;泛指關塞和山岳。歧路:岔道。
禁城:宮城。
枕檀:即檀枕。
凝紅:指溶有脂粉的眼淚。
翠蛾:指女子黑而細長的眉毛。

賞析
賞析

  上闋中我們看到一匹馬正在關山重疊的岔路上奔馳,一個神情郁郁的旅人騎在馬背上緩緩地搖著鞭子,此刻時令已到深秋,在落滿霜花的樹枝上,禽鳥迎著晨光喳喳地哀啼。這一闋另然僅有四句二十一宇,但卻將游子行旅的時間,環境,動作和目擊的情景作了十分形象的描繪,真可謂文約而意豐,言簡而意賅。“秋已暮”,不僅點明節令已是深秋,而且意味著其時四野正籠罩著一片秋日的暮靄;“重疊關山歧路”,點明游子行旅的空間環境,關山重疊的崎嶇與“歧路”的漫長悠遠已把旅途跋涉的苦況泄露了出來。“嘶馬搖鞭”寫出了馬行的踟躕與馬嘶的悲涼,而這也正是從側面寫出游子遲遲不忍前行而又不得不搖鞭催馬的矛盾情懷。“何處去”。這一小小的設問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上闋中我們看到一匹馬正在關山重疊的岔路上奔馳,一個神情郁郁的旅人騎在馬背上緩緩地搖著鞭子,此刻時令已到深秋,在落滿霜花的樹枝上,禽鳥迎著晨光喳喳地哀啼。這一闋另然僅有四句二十一宇,但卻將游子行旅的時間,環境,動作和目擊的情景作了十分形象的描繪,真可謂文約而意豐,言簡而意賅。“秋已暮”,不僅點明節令已是深秋,而且意味著其時四野正籠罩著一片秋日的暮靄;“重疊關山歧路”,點明游子行旅的空間環境,關山重疊的崎嶇與“歧路”的漫長悠遠已把旅途跋涉的苦況泄露了出來。“嘶馬搖鞭”寫出了馬行的踟躕與馬嘶的悲涼,而這也正是從側面寫出游子遲遲不忍前行而又不得不搖鞭催馬的矛盾情懷。“何處去”。這一小小的設問更道出游子飄泊的景況,這種在人生道路上無目的的追尋,其內心的悲涼自不待言。“曉禽霜滿樹”不但以五字三“象”(禽一霜一樹)濃縮了游子的所見,而且與“秋已暮”相呼應,更見旅人暮行而復曉行的旅途的辛苦與勞頓。古人作詩講求煉字煉句,此句即煉句之范例:黎明時分,禽鳥啼叫在結滿霜花的樹枝上,亦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似的,短短的語境涵蓋了眾多的意象和豐富的意蘊,這幅“晨霜鳴禽圖”豈不也是游子景況和命運的一個象征,他的心豈不也在人世的風霜中悲衰地呻吟。

  下闋寫游子去后思婦的愁苦寂寞也極顯功力:紫禁城的晨鐘幕鼓,驚斷了她與所思暫聚的夢影,點點淚珠滴濕了她那散發著檀香的枕衾。“一點凝紅新薄霧”,寫得極工極巧,我們的女主人公在熒熒淚光中瞥見室內的孤燈,猶如一團紅光隱現在薄霧之中;或者是她滴淚到天明,紅日的光影透過窗欞射到她迷漾的淚眼中,她也覺得有一團凝聚的紅光在薄霧中閃爍。《滄浪詩話》云:“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延巳此句即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尾句“翠娥愁不語”也極工麗蘊藉,詞人僅僅抓住蛾眉顰蹙含愁不語的情態,便突現出美人外貌的憂郁美和內心的哀靜美,一如影象的定格,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

參考資料:完善

1、 陳緒萬,李德身,駱守中主編.唐宋元小令鑒賞辭典: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7.2:第49頁-第50頁
創作背景
牛希濟

牛希濟(公元872?-?)牛嶠之侄,在后蜀曾擔任過翰林學士、御史中丞等職、后降于后唐,后唐明宗曾拜為雍州節度副使。......[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菩薩蠻·月華如水籠香砌

孫光憲〔五代〕

月華如水籠香砌,金環碎撼門初閉。寒影墮高檐,鉤垂一面簾。碧煙輕裊裊,紅戰燈花笑。即此是高唐,掩屏秋夢長。

......

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

李煜〔五代〕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長相思·一重山

李煜〔五代〕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浣溪沙·半踏長裾宛約行

孫光憲〔五代〕

半踏長裾宛約行,晚簾疏處見分明,此時堪恨昧平生。早是銷魂殘燭影,更愁聞著品弦聲,杳無消息若為情。......

臨江仙·深秋寒夜銀河靜

尹鶚〔五代〕

深秋寒夜銀河靜,月明深院中庭。西窗幽夢等閑成。逡巡覺后,特地恨難平。紅燭半條殘焰短,依稀暗背錦屏。枕前何事最傷情?梧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