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長沙公

陶淵明〔魏晉〕〔〕

余于長沙公為族,祖同出大司馬。昭穆既遠,以為路人。經過潯陽,臨別贈此。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嘆,念茲厥初;禮服遂悠,歲月眇徂,感彼行路,眷然躊躇;于穆令族,允構斯堂,諧氣冬暄,映懷圭璋;爰采春華,載警秋霜,我曰欽哉,實宗之光;伊余云遘,在長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東;遙遙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遠,行李時通;何以寫心,貽此話言,進簣雖微,終焉為山;敬哉離人,臨路凄然,款襟或遼,音問其先。
譯文及注釋
譯文與長沙公是同一宗族,祖先都是大司馬陶侃的后裔;由于世次相隔已遠,彼此也互不相識;這次路過溫陽而得相會,臨別之際,以此詩相贈。同一源頭分支流,世系漸遠人相疏;感悟此理深慨嘆,因念彼此同初祖;血緣宗親漸疏遠,歲月悠悠不停仁;感嘆族親成陌路,猶豫徘徊心戀慕。君為同族美名揚,弘揚父志功輝煌;溫文爾雅謙和態,美德生輝映圭璋;風華正茂光燦燦,立身謹慎防秋霜;可欽可佩令我贊,君為我族增榮光。彼此偶然一相逢,我愧輩長忘同宗;笑語歡言尚未久,君將離去各西東;三湘遙遙君歸處,九江滔滔我意濃;遠隔山川路途阻,頻將音訊互為通。如何表達我心意,且送幾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這首詩共四章,詩人以長者的身份,一方面感嘆宗族的悠久歷史,贊美宗族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贊揚長沙公能繼父業,并勉勵其不斷進德修業,希望日后常通音訊。   陶淵明與長沙公雖然同宗,但由于支系略遠而形同路人,這不禁使頗重親情的陶淵明有些失意,“眷然躊躇”。但臨別之言,作者并無抱怨而是以長者口吻,述先祖之洪烈,贊宗族之美德,而長沙公又能“允構斯堂”,“實宗之光”,頌揚其繼承祖業的才識與功績。這是一種長者的期盼與肯定。“笑言未久,逝焉西東”道出即將離別的不舍,二人言談相投,惜別之情自然而生,“逝焉西東”乃見聚散匆匆,失意與悵然交滲其中。臨別寄殷勤之意這是必然,更何況二人又是同宗 展開閱讀全文 ∨,這首詩共四章,詩人以長者的身份,一方面感嘆宗族的悠久歷史,贊美宗族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贊揚長沙公能繼父業,并勉勵其不斷進德修業,希望日后常通音訊。   陶淵明與長沙公雖然同宗,但由于支系略遠而形同路人,這不禁使頗重親情的陶淵明有些失意,“眷然躊躇”。但臨別之言,作者并無抱怨而是以長者口吻,述先祖之洪烈,贊宗族之美德,而長沙公又能“允構斯堂”,“實宗之光”,頌揚其繼承祖業的才識與功績。這是一種長者的期盼與肯定。“笑言未久,逝焉西東”道出即將離別的不舍,二人言談相投,惜別之情自然而生,“逝焉西東”乃見聚散匆匆,失意與悵然交滲其中。臨別寄殷勤之意這是必然,更何況二人又是同宗之親。此地一別有“三湘”“九江”阻隔,路途遙遠,希望能書信相通,聊慰相思之情。“進簣雖微,終焉為山”是作者對長沙公的勸勉,雖為臨別之言,但能見出作者勉勵長沙公繼續進德修業再榮宗族的真誠。   全詩以長者口吻娓娓道來,既道出自己與長沙公的宗族親情,又體現出長者對晚輩的殷切關愛,語氣和藹,態度懇切,體現出詩人重視立身處世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對親情關系的敬重。▲,參考資料:完善 1、 陳慶元等編選.陶淵明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9-13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共四章,詩人以長者的身份,一方面感嘆宗族的悠久歷史,贊美宗族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贊揚長沙公能繼父業,并勉勵其不斷進德修業,希望日后常通音訊。
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大詩人。他出身于一個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過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外祖孟嘉做......[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和郭主簿·其二

陶淵明〔魏晉〕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酬丁柴桑

陶淵明〔魏晉〕

有客有客,爰來宦止。秉直司聰,惠于百里。飱勝如歸,聆善若始。 匪惟諧也,屢有良游。載言載眺,以寫我憂。放歡一遇,既醉還休......

讀山海經·其十

陶淵明〔魏晉〕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辰 一作:晨)......

和郭主簿·其二

陶淵明〔魏晉〕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酬丁柴桑

陶淵明〔魏晉〕

有客有客,爰來宦止。秉直司聰,惠于百里。飱勝如歸,聆善若始。 匪惟諧也,屢有良游。載言載眺,以寫我憂。放歡一遇,既醉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