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新·用韻送張見陽令江華

納蘭性德〔清代〕〔〕

愁絕行人天易暮,行向鷓鴣聲里住。渺渺洞庭波,木葉下,楚天何處。折殘楊柳應無數,趁離亭笛聲吹度。有幾個征鴻,相伴也,送君南去。
譯文及注釋
譯文世間別離最無奈,總到離別時,方恨相聚少。你我二人.意氣相投,此一別,好時光將少。我是多么不情愿,與你在日暮黃昏中告別,此時此刻的心情,想必我們彼此明了。楊柳折了無數,仍道不出珍重,笛聲陣陣,扣人心弦。你終究還是成為落日中的遠影,我駐足難移,惟愿鴻雁伴君行,一路順風順水。 注釋菊花新:詞牌名,《齊東野語》云:此曲為教坊都管王公謹作。此調有不同體格,均為雙調。本首為其一體,雙調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韻。江華:在湖南省西南部,今為瑤族自治縣。張見陽:張純修,字子敏,號見陽,浭陽人。愁絕:極度的憂愁。易∶改變。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上片寫想像之景,描寫見陽將赴任之地的蒼茫凄清之景。“愁絕行人天易暮”,人要走,留不住的盡是相思情,仿佛知道容若內心的凄苦,連上天都不忍再看,暮色深重,愁煞趕路人。“行向鵬鴣聲里住”,“鷓鴣聲里”一語雙關,既指友人沿途之景,又用鷓鴣特殊的鳴叫聲“行不得也哥哥”來表達挽留和思念。“渺渺洞庭波,木葉下、楚天何處?”既然清楚了友人要去的地方,但是自己無法相陪,這真是哀愁的一件事情。   下片接著寫送別之情,依依惜別,不忍分離,可是離別總是要面對的,容若只得化悲痛為安慰,對自己說,朋友不過是遠去,來日方長,總有見面的一天。“折殘楊柳應無數,趁離亭笛聲催度。”話雖如此,依然是舍不 展開閱讀全文 ∨,上片寫想像之景,描寫見陽將赴任之地的蒼茫凄清之景。“愁絕行人天易暮”,人要走,留不住的盡是相思情,仿佛知道容若內心的凄苦,連上天都不忍再看,暮色深重,愁煞趕路人。“行向鵬鴣聲里住”,“鷓鴣聲里”一語雙關,既指友人沿途之景,又用鷓鴣特殊的鳴叫聲“行不得也哥哥”來表達挽留和思念。“渺渺洞庭波,木葉下、楚天何處?”既然清楚了友人要去的地方,但是自己無法相陪,這真是哀愁的一件事情。   下片接著寫送別之情,依依惜別,不忍分離,可是離別總是要面對的,容若只得化悲痛為安慰,對自己說,朋友不過是遠去,來日方長,總有見面的一天。“折殘楊柳應無數,趁離亭笛聲催度。”話雖如此,依然是舍不得離開,不知道送過了多少路程,不知道走過了多少亭子,就是舍不得說分手。但是天下無不散的宴席,自己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不能將朋友送到他要去的地方。折柳送別是古人的傳統,而“折殘”二字道盡了分離時的難舍難分。但是友人這一路上是否安全,他依然擔心。正巧頭頂上盤旋幾只大雁,那就讓大雁為自己護送友人,一路南下。詞人巧設“征鴻”來陪伴友人南下,以解其路途的寂寞,亦隱隱表現出對友人的關懷。情感的真摯到最后陡然升起,友人之間的情誼無須再多說,彼此心意了然。   一般人描寫送別,總是從眼下的依依惜別講起,但容若另辟蹊徑,直接描寫旅途中的各種蕭瑟意象,仿佛已經親眼見劍一般。到了下片才拉回現實,說到當下正在長亭餞別,在笛聲中送好友踏上征途。白己不能隨好友例土,只有大邊的兒只孤雁,陪伴好友向著一路向南。▲,參考資料:完善 1、 納蘭容若著.一生最愛納蘭詞 全詞彩插珍藏版:石油工業出版社,2014.11:第258頁
創作背景
上片寫想像之景,描寫見陽將赴任之地的蒼茫凄清之景。“愁絕行人天易暮”,人要走,留不住的盡是相思情,仿佛知道容若內心的凄苦,連上天都不忍再看,暮色深重,愁煞趕路人。“行向鵬鴣聲里住”,“鷓鴣聲里”一語雙關,既指友人沿途之景,又用鷓鴣特殊的鳴叫聲“行不得也哥哥”來表達挽留和思念。“渺渺洞庭波,木葉下、楚天何處?”既然清楚了友人要去的地方,但是自己無法相陪,這真是哀愁的一件事情。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族,滿洲正黃旗,清初著名詞人。 性德少聰穎,讀書過目即能成誦,繼承滿人習武傳統,精于騎射。在書法、繪畫、音......[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出關

徐蘭〔清代〕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影翻飛見戍樓。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菩薩蠻·霧窗寒對遙天暮

納蘭性德〔清代〕

霧窗寒對遙天暮,暮天遙對寒窗霧。花落正啼鴉,鴉啼正落花。袖羅垂影瘦,瘦影垂羅袖。風翦一絲紅,紅絲一翦風。......

青衫濕·悼亡

納蘭性德〔清代〕

近來無限傷心事,誰與話長更?從教分付,綠窗紅淚,早雁初鶯。當時領略,而今斷送,總負多情。忽疑君到,漆燈風飐,癡數春星。......

減字木蘭花·從教鐵石

納蘭性德〔清代〕

從教鐵石,每見花開成惜惜。淚點難消,滴損蒼煙玉一條。憐伊大冷,添個紙窗疏竹影。記取相思,環佩歸來月上時。......

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納蘭性德〔清代〕

鞭影落春堤,綠錦鄣泥卷。脈脈逗菱絲,嫩水吳姬眼。嚙膝帶香歸,誰整櫻桃宴。蠟淚惱東風,舊壘眠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