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詩三首·其三

王粲〔兩漢〕〔〕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
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
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
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
行者不顧反,出門與家辭。
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
天下盡樂土,何為久留茲。
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邊城的荒涼使人悲傷,過去我就曾經到過這個地方。
冰雪像刀一樣割裂皮膚,大風刮得就沒有停止的時候。
方圓百里不見人煙,草木茂盛卻沒有人來管理?
登上城樓遙望烽火臺,只見滿城飄動的都是獵獵招展的戰旗。
行軍的人不準備再返回家園,出門時就已經與家人作了長別。
幾個孩子都已經被敵方俘虜了,我們為此已經哭了好長時間。
天下可供安居樂業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這個地方呆下去呢?
這就像蓼草上的蟲子長期吃辣一樣,邊城的人習慣了這種生活,不要再談離開邊城的事。

注釋
更(gēng):經歷。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起句一開始詩人就為使人心悲的邊城慨然長嘆,充滿了辛酸凄愴。詩篇開門見山點明題意,這在古詩和古樂府中是幾乎看不到的。“悲”字是這首詩的詩眼,統攝全詩,也是此詩主意所在。接著,詩人申述了邊地使人悲的情景。

  首先寫邊地嚴寒、人稀、荒蕪。“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冰雪像刀子一樣割著人的肌膚,大風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是冰、雪、風肆虐逞威之地,不寒而栗。“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這設問,十分沉痛,答案不言自喻。

  其次寫戰爭給邊地人民帶來的痛苦。登城遠望烽火臺,只見邊防駐軍的戰旗在朔風中紛紛飄揚、搖曳、戒備森嚴,氣氛緊張。出征之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起句一開始詩人就為使人心悲的邊城慨然長嘆,充滿了辛酸凄愴。詩篇開門見山點明題意,這在古詩和古樂府中是幾乎看不到的。“悲”字是這首詩的詩眼,統攝全詩,也是此詩主意所在。接著,詩人申述了邊地使人悲的情景。

  首先寫邊地嚴寒、人稀、荒蕪。“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冰雪像刀子一樣割著人的肌膚,大風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是冰、雪、風肆虐逞威之地,不寒而栗。“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這設問,十分沉痛,答案不言自喻。

  其次寫戰爭給邊地人民帶來的痛苦。登城遠望烽火臺,只見邊防駐軍的戰旗在朔風中紛紛飄揚、搖曳、戒備森嚴,氣氛緊張。出征之人,一去不再回頭,不思返歸。留下的人,多被敵軍俘虜,沒完沒了地哭泣。可見邊地人民遭受敵軍蹂躪之慘,苦難之深。從征者一去不返,留下的多被俘虜,這是造成“百里不見人”的主要原因。惡劣的自然環境,不停的殘酷戰爭,使邊地人民痛苦不堪。

  最后四句寫詩人的憤激之情和悵然感嘆。“天下盡樂土,何為久留茲?”這一反詰句流露了詩人強烈的哀怨情緒,表現了詩人對邊地人民疾苦的同情和關切。“蓼蟲不知辛,去來忽與諮。”蓼蟲喜歡吃苦辣的東西,因此說“不知辛”。這兩句是說,那些像蓼蟲一樣長期吃苦而不知什么叫做苦的人,你和他商談遷徙的事是沒有用的。言外之意,戰爭使人民習慣了,麻木了。這里凝聚了詩人無限的辛酸和悲哀,也流露了詩人對此無能為力的惆悵哀嘆的情緒。

  這是一首反映邊地戰爭的寫實詩。詩人繼承了《詩經》與《楚辭》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深刻地反映了東漢末年邊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的社會現實。 ▲

,

參考資料:完善

1、 黃岳洲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鑒賞辭典(上卷)》: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01:第317-318頁
創作背景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起句一開始詩人就為使人心悲的邊城慨然長嘆,充滿了辛酸凄愴。詩篇開門見山點明題意,這在古詩和古樂府中是幾乎看不到的。“悲”字是這首詩的詩眼,統攝全詩,也是此詩主意所在。接著,詩人申述了邊地使人悲的情景。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是東漢靈帝時大官僚王暢的孫子。少有才名。董卓之亂后,王粲南奔依附劉表;曹操平定荊州后,王粲又歸順了曹操,先后曾為丞相掾、侍中等官。其作品情......[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上書諫獵

司馬相如〔兩漢〕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

西北有高樓

佚名〔兩漢〕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贈從弟·其二

劉楨〔兩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孟母三遷

劉向〔兩漢〕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

巫山高

佚名〔兩漢〕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我欲東歸,害梁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湯湯回回。臨水遠望,泣下沾衣。遠道之人心思歸,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