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崔著作東征》陳子昂唐詩鑒賞

作者:來源:詩文網網址:52shiwen.com發布時間:1635400249

【作品介紹】

  送別崔著作東征詩題又作《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作于萬歲通天元年(696),這一年,由于唐朝將帥對邊事處置失宜,契丹孫萬榮、李盡忠發動叛亂,攻陷營州(《舊唐書·北狄傳》)。唐王朝于同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赴邊地以備契丹。契丹轄地在今河北、遼寧一帶,在帝都長安之東,因此稱東征。崔著作,指崔融,時任著作佐郎,以掌書記身份隨武三思出征。

 

【原文】

送別崔著作東征

 

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

海氣侵南部,邊風掃北平。

莫賣盧龍塞,歸邀麟閣名。

 

【賞析】

  “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首聯點明出征送別的時間。金天,指秋天,《禮記·月令》載:“孟春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天子乃命將帥,選士厲兵,簡練俊杰,專任有功,以征不義。”詩人在序中也寫道,“古者涼風至,白露下,天子命將帥,訓甲兵”,大唐王朝這次東征平叛,選擇在秋氣肅殺的時候,正是為了“昭我王師,恭天討”。這兩句暗示唐軍乃正義之師,討伐不義,告捷指日可待。“肅殺”、“白露”勾劃出送別時的氣氛,使出征者那種莊重嚴肅的神情如在眼前。

  “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統治者當垂恤生靈,“偃兵天下”(《序》),因此王師不喜戰伐,以仁義為本。之子,指崔融。佳兵,本指精良的軍隊。《老子》:“夫佳兵,本不祥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這里用“慎佳兵”來勸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殺戮,兩句表面歌頌王師,實則規諫崔融,顯得委婉、含蓄。五、六兩句借表現河北戰場的環境,來盛贊唐軍的兵威。梁王大軍兵多將良,軍容整肅,這次東征定能擊敗叛軍,大獲全勝。北平,郡名,在河北,初唐時稱平州。這里指孫、李叛軍的巢穴。“海氣”、“邊風”都是帶殺氣的物象,“侵”、“掃”來表現東征的氣勢。

  末二句進一步以古人的高風節義期許友人,呼應三、四兩句。盧龍塞,古代是河北通往東北的交通要道。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丸,田疇獻計,引曹軍出盧龍塞,出敵不意,大敗烏丸。曹操欲對其行封,疇說:“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終不受封。(《魏志·田疇傳》)。麟閣,即麒麟閣。漢武帝時曾畫十一名功臣的形貌于其上。后來就以麒麟閣作為功成名就的象征。詩人用這兩個典故是有針對性的。武后臨朝稱制時,輕啟戰爭。公元687年(垂拱三年),鑿山開道,襲擊生羌、吐蕃,不但造成士卒的痛苦,也給中原和少數民族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眼下,孫、李利用契丹人民的怨恨,大舉叛亂,燒殺擄掠,貽害河北人民。因此,陳子昂一方面力主平叛,在詩序中稱贊崔融等出征時“酒中樂酣,拔劍起舞”、“氣橫遼碣,志掃獯戎”的豪氣,后來自己也親隨武攸宜出征,參謀帷幕;另一方面,他又反對窮兵黷武,反對將領們為了貪功邀賞,迎得武后的歡心而擴大戰事,希望他們能像田疇那樣淡泊明志,以國家大義為重。這兩句的擔憂,希望友人能在這方面做出表率。表達了詩人出語堅決,正氣凜然,詞句鏗鏘,撼動人心。

  全詩質樸自然,寫景議論不事雕琢,元方回評論說:“天下皆知其能為古詩,一掃南北綺靡,殊不知律詩極佳”。

 

【作者介紹】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任俠。舉光宅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右拾遺。后世因稱陳拾遺。敢于陳述時弊。曾隨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于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伯玉集》傳世。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

標簽:
猜你喜歡
《出塞(其一)》王昌齡唐詩鑒賞

《出塞(其一)》王昌齡唐詩鑒賞,詩詞常識詩詞知識:【作品介紹】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

《從軍行(其五)》王昌齡唐詩鑒賞

《從軍行(其五)》王昌齡唐詩鑒賞,詩詞常識詩詞知識:【原文】從軍行七首⑴ 其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

《從軍行七首(其二)》王昌齡唐詩鑒賞

《從軍行七首(其二)》王昌齡唐詩鑒賞,詩詞常識詩詞知識:【原文】從軍行七首⑴ 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⑸,總是關山舊別情⑹。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