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游精思觀回王白云在后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
回瞻下山路,但見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蟲寒不聞。
衡門猶未掩,佇立待夫君。
【賞析】
出谷未亭午,到家已夕曛”,是說未午離觀,傍晚還家。說明路途不是很遠。由詩題可以知道,詩人與王白云結伴同游,途中兩人走失,直到回家,才發現“王白云在后”。弄得孟浩然佇立“衡門”(簡陋的門,語出《詩經·陳風》),大為著急——雖然詩中沒有明說。
因此,全詩從第二聯起,在寫景中就充溢著一種企盼之情。“回瞻下山路,但見牛羊群”,回首歸路只見牛羊,是指不見王先生的影兒。詩人化用《詩經·王風·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來”之語,十分微妙地暗示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盼望歸來之意。“樵子暗相失,草蟲寒不聞”,則是無所依傍的寫景。樵夫隱沒于夜色,草蟲吞聲于深秋,一失影,一失聲,透露出的都是若有所失的神情。“衡門猶未掩”,是因為之子猶未歸。于是先歸者還在悵望,“佇立待夫君”。“夫君”,如同“之子”,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您這位老先生”,一種發生在親友之間的關切加埋怨,情見乎辭。
“淡到看不見詩”,是現象。“真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的筑在一聯或一句里,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聞一多),這才是孟詩的本質。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
《出塞(其一)》王昌齡唐詩鑒賞,詩詞常識詩詞知識:【作品介紹】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
《從軍行(其五)》王昌齡唐詩鑒賞,詩詞常識詩詞知識:【原文】從軍行七首⑴ 其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
《從軍行七首(其二)》王昌齡唐詩鑒賞,詩詞常識詩詞知識:【原文】從軍行七首⑴ 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⑸,總是關山舊別情⑹。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