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詞二首(其一)》崔國輔唐詩鑒賞

作者:來源:詩文網網址:52shiwen.com發布時間:1635400040

【作品介紹】

  《怨詞二首》是唐代詩人崔國輔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寫女主人公發現前朝皇帝賜予的舊羅衣,回憶青春往事,感嘆年華變換、晚景凄涼,揭示了宮女見棄、朝不保夕的悲慘命運;第二首詩寫女主人公見眼前桃李疏,芙蓉落,導致思緒繁亂,織錦難成,反映了古代社會女子的可憐遭遇。這兩首詩通篇都是一個女子睹舊物而生哀怨的語氣,都是采用以物喻人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女子的可悲命運及這一制度的腐朽和罪惡,也是作者借寫怨詞感慨個人身世。

 

【原文】

怨詞二首

 

其一

妾有羅衣裳⑴,秦王在時作⑵。

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⑶。

 

【注釋】

⑴羅衣裳:輕軟絲織品制成的衣服。

⑵秦王: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封秦王。這里泛指古代君王,非確指。

⑶著(zhuó):穿。

 

【白話譯文】

我有一件輕羅質地的衣裳,還是秦王在世的時候制作。

多少次在春風中翩然起舞,秋季到來天涼不能再穿著。  

 

【創作背景】

  清人劉大櫆說此詩是“刺先朝舊臣見棄”。唐人作宮怨詩,固然以直接反映宮女的不幸這一社會現實為多。但有時詩人也借寫宮怨以寄托諷刺,或感嘆個人身世。崔國輔系開元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天寶間被貶,此詩很有可能就是為寄托諷刺之意而作。

 

【賞析】

  這首詩很像戲劇的獨白。它能使人想象到比詩句本身更多的情景:女主人公大約剛剛翻檢過衣箱,發現一件敝舊的羅衣,牽惹起對往事的回憶,不禁黯然神傷,開始了詩中所寫的感嘆。

  第一句中的“羅衣裳”,既暗示了主人公宮女的身份,又寓有她青春歲月的一段經歷。封建宮廷的宮女因歌舞博得君王一晌歡心,常獲賜衣物。第二句說衣裳是“秦王在時”所作,這意味著“秦王”已故,又可見衣物非新。唐詩中常以“漢宮”泛指宮廷,這里的“秦王”也是泛指帝王。后兩句緊承前兩句之意作感慨。第三句說羅衣曾伴隨過宮女青春時光,幾多歌舞;第四句語意陡然一轉,說眼前秋涼,羅衣再不能穿,久被冷落。兩句對比鮮明,構成唱嘆語調。“不堪”二字,語意沉痛。表面看來是嘆“衣不如新”,但對于宮中舞女,一件春衣算不了什么,向來是“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無惜心”(白居易《繚綾》)。可見這里有許多潛臺詞的。劉禹錫的《秋扇詞》,可以作這兩句詩的注腳:“莫道恩情無重來,人間榮謝遞相催。當時初入君懷袖,豈念寒爐有死灰!”可見詩中對羅衣的悼惜,句句是宮女的自傷。“春”、“秋”不止指季候,又分明暗示年華的變換。“為舞春風多”包含著宮女對青春歲月的回憶。“秋來不堪著”,則暗示其后來的凄涼。“為”字下得十分巧妙,意謂:正因為有昨日寵召的頻繁,久而生厭,才有今朝的冷遇。初看這二者并無因果關系,細味其中卻含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李白《妾薄命》)之意,“為”字便寫出宮女如此遭遇的必然性。

  這首詩句句惜衣,而旨在惜人,運用的是比興手法。衣和人之間是“隱喻”關系。這是此詩的藝術特點。羅衣與人,本是不相同的兩種事物,此詩的作者卻抓住羅衣“秋來不堪著”,與宮女見棄這種好景不長、朝不保夕的遭遇的類似之處,構成確切的比喻。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宮女喪失了作人權利這一極不合理的現象,這就觸及到問題的本質。

 

【作者介紹】

  崔國輔,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公元713年-公元741年(開元年間)進士,官集賢直學士,禮部員外部。公元742年-756年(天寶年間)貶為晉陵(今江蘇常州)司馬。以五言絕句著稱。其詩多擬南朝樂府民歌,寫宮閨、田園兒女之情,含思婉轉,風格清新活潑。原有集,已失傳。《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

標簽:
猜你喜歡
《出塞(其一)》王昌齡唐詩鑒賞

《出塞(其一)》王昌齡唐詩鑒賞,詩詞常識詩詞知識:【作品介紹】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

《從軍行(其五)》王昌齡唐詩鑒賞

《從軍行(其五)》王昌齡唐詩鑒賞,詩詞常識詩詞知識:【原文】從軍行七首⑴ 其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

《從軍行七首(其二)》王昌齡唐詩鑒賞

《從軍行七首(其二)》王昌齡唐詩鑒賞,詩詞常識詩詞知識:【原文】從軍行七首⑴ 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⑸,總是關山舊別情⑹。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