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1823~1864)中國太平天國將領,后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咸豐元年(1851)參加太平軍。三年二月克金陵(今南京),稱天京,以功保升軍帥、監軍。次年,調守廬州(今合肥)。六年春,隨燕王秦日綱回救鎮江,與清軍大戰于高資、湯頭,解鎮江之圍,旋大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晉升地官正丞相,七年,封合天侯。時當天京事變后,授命為副掌率,與陳玉成同掌兵符,提調軍務。八年夏,與陳玉成等共商解京圍之策。九月大破清軍江北大營。十月,在三河之戰中配合陳玉成部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封忠王。曾與干王洪仁玕共訂"圍魏救趙"之策,并于十年初親率大軍奔襲杭州,誘敵分兵,然后間道馳還,五路合擊,再破江南大營;又乘勝東取蘇(州)、常(州),建立蘇福省,為太平天國后期戰爭開辟了新的重要基地。但李秀成此后對天京上游戰事重視不足,在二次西征中進兵遲緩,合攻湖北誤期,進抵湖北南部后即撤軍東下,雖得一浙江而安慶陷落,天京西面失去屏障。同治元年(1862)進軍上海,未克。集結各路大軍(共十三王)回救天京,久戰無功而退;又北進江北,半途而返,損折精銳大半,軍勢大挫。二年,受任真忠軍師,主持天京戰守。湘軍圍城日急,他力主"讓城別走",洪秀全固執不從,遂致坐困。三年六月十六,天京城破,他保護幼主突出重圍后被俘。寫有長篇供詞,記述太平天國后期軍事甚詳,但流露出偷生乞憐情緒,不久被殺害。
字嘉言,號澹庵,別號青銅。 祖籍明代北直隸河間府(今河北河間),因先輩參軍到陜西,安家于咸寧(今陜西宜川境內)。曾祖父時又遷居寧夏西路中衛廣武營(今青銅峽廣武),入籍寧夏。15歲入學,20歲中舉,次年登進士。......
彭端淑(約1699年-約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縣)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員、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后人并稱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歲能文,十二歲入縣學,與兄彭端洪、......
樂鈞(1766-1814,一說1816卒),原名宮譜,字效堂,一字元淑,號蓮裳,別號夢花樓主。江西撫州府臨川長寧高坪村(今屬金溪縣陳坊積鄉高坪村)人。清代著名文學家。從小聰敏好學,秀氣孤秉,喜作駢體文,利文20卷。弱冠補博士弟子。乾隆五十四年(......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生于清代順治年間,卒于雍正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經歷平實,性情溫和豁達,因而缺少傳奇故事。史料記載,在年輕的時候,李毓秀師從同鄉學者黨冰壑,......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漢族,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清朝戰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