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任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生于福建省永福(永泰)縣白云鄉,世代書香門第。曾祖父為明天啟進士、翰林院編修黃文煥,因編修過國史,人稱“太史公”。黃任家學淵源,少俊好學,12歲受業于福州著名詩人許友,外祖父處學詩;同時又拜擅長楷書的林佶進士學書法??滴跛氖荒辏?702)舉于鄉,曾7次進京會試,均不第。雍正元年(1723)出任廣東四會縣令,次年兼署高要縣事,在任期間頗有口碑 。高要系古端州地,所轄之端溪三洞,正是著名的硯石產地。黃任工詩善書,尤有硯癖,于是在任上節衣縮食,將余俸購買硯石,得良硯百余臺。黃任后為小人所妒,于雍正五年(1727)被劾去職。罷官歸里時,他選擇質地最好者交付良工精制,最后選取十方最佳者,視為至寶。在他的福州住宅南后街光祿坊早題巷的香草齋中修建十硯軒收藏這些硯石,并自號十硯老人。 ? 黃任既愛硯,白日坐臥軒中,摩娑撫玩;晚上又讓他的小妾把這些名硯抱到床上,與他同床而眠,說這樣可得陰氣,使之更加潤滑。他還為這十方硯石取了美無度、古硯軒、十二星、天然、生春紅、著述、風月、寫裙、青花、蕉石等名字。黃任不僅愛硯,還能刻硯,他常把賦詩刻于硯背銘之。黃任所藏端硯亦多精品,至今閩中仍有遺硯流傳,多鐫“吳門顧二娘造”。 黃任性好賓客,每日與名士對硯唱和吟詩飲酒,談笑風生,口若懸河,聽者無不愉快。有人問他:“你在廣東為官三年,何以清貧至此?”黃任指其硯說:“我有此硯,不負廣東之行了?!? 黃任晚年貧病交加,年八十三時病故。黃任既歿,硯旋散失。其后風月、寫裙二硯曾為黃任后人覓得,生春紅后為林白水所得。白水被害后歸李律閣,解放初期郭沫若存其一,白云山家存其一,鄭庭椿教授存其一,霞浦彭氏存其一,閩清宏琳厝黃姓宗親存其一,福州剪紙藝術研究會會長吳文娟女士存其一,任公生前贈好友李霖村一硯,現此硯無從查詢。 黃任善書法,尤工詩。所傳《秋江集》共六卷,收入黃任詩計九百余首,七言絕句有六百余首,古今少有。選自《秋江集》中200首詩而成的《香草箋》,流傳臺灣,對臺灣詩壇影響頗大。據當代臺灣學者林文龍研究,自清代以來,《香草箋》一直風靡臺灣,乃至成為書房講授詩學的范本及燈會射虎的必備參考書。在詩壇上,黃任不立宗派,也不專學某一家,而是博采唐宋明清眾家之長,自成一體。沈德潛編《清詩別裁集》不錄尚存世詩人的作品,卻破例選錄了黃任的6首詩;著名詩人袁枚也把黃任視為“本朝”“非人間凡響”的杰出詩人;建甌鄭方坤、長樂王元麟、永泰陳應魁先后為黃任的詩集作注。黃任的創作在當時所受推崇和影響的程度委實非同尋常。 黃任在方志的編撰上也有建樹。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受聘助修《永春州志》(永春原是泉州轄內的一個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提升為州)。又受鼓山涌泉寺僧委托,主修《鼓山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再次應聘纂修《泉州府志》。
字嘉言,號澹庵,別號青銅。 祖籍明代北直隸河間府(今河北河間),因先輩參軍到陜西,安家于咸寧(今陜西宜川境內)。曾祖父時又遷居寧夏西路中衛廣武營(今青銅峽廣武),入籍寧夏。15歲入學,20歲中舉,次年登進士。......
彭端淑(約1699年-約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縣)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員、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后人并稱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歲能文,十二歲入縣學,與兄彭端洪、......
樂鈞(1766-1814,一說1816卒),原名宮譜,字效堂,一字元淑,號蓮裳,別號夢花樓主。江西撫州府臨川長寧高坪村(今屬金溪縣陳坊積鄉高坪村)人。清代著名文學家。從小聰敏好學,秀氣孤秉,喜作駢體文,利文20卷。弱冠補博士弟子。乾隆五十四年(......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生于清代順治年間,卒于雍正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經歷平實,性情溫和豁達,因而缺少傳奇故事。史料記載,在年輕的時候,李毓秀師從同鄉學者黨冰壑,......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漢族,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清朝戰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