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幼學(1154-1217),壽64歲,字行之,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18歲時中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卒謐文懿,病逝京都,歸葬永嘉洋岙山。瑞安新城(今稱莘塍)人。是永嘉事功學派集大成者葉適的好友,又是另一永嘉學派巨擘陳傅良的弟子、鄭伯英的女婿,相與關系密切,學術觀點相近,遂成為永嘉學派繼承者。《宋史·儒林》中有《蔡幼學傳》。 年青時曾從師陳傅良。兩人是同鄉,志趣相投,且都負文名。一時“聲價喧踴,老舊莫敢齒列。”十八歲時,應禮部試,考取第一名。后幾次選拔,文皆過于師。 一回孝宗親自策士,擬將幼學列為首選。廷對時,這位初生之犢卻說,“陛下資雖聰明而所存未大,志雖高遠而所趨未正,治雖精勤而大原不立。即位之始,冀太平旦暮至。奈何今十年,風俗日壞,將難扶持;紀綱日亂,將難整齊;人心益搖,將難收拾;吏慢兵驕,財匱民困,將難正救。”孝宗看罷四個“將難”對策,心中不悅,宰相虞允文尤惡之。幼學遂而下第,遣為廣德軍教授。 過了幾年,當時執政薦他入朝,孝宗也答應,問“年幾何矣?何以名幼學?”參政施師點答,“孟子云,‘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故幼學其名,行之其字”。孝宗佇思良久慨然道,“今壯矣,可行之已。”即授予敕令所刪定官。幼學入朝,適溫州大水,為解百姓之困,上疏請求賑濟,朝廷從之。 光宗立,以太學錄召,改授武學博士。逾年升秘書省正字兼實錄院檢討官。又過數年,寧宗即位,幼學得器重擬要進擢。時宰相韓侂胄用事,為排除異己,施行“偽學”之禁。蔡幼學與朱熹、陳博良、葉適等五十九人,盡入“偽學”查禁之列,“并令省部籍記姓名,與閑慢差遣。”幼學見京中朋類將散,自己也被羅織,便力求外補。遂而特除提舉福建常平,外放至福建。當時朱熹居建陽,幼學每事咨訪,又被御史劉德秀劾罷,任閑職凡八年。 嘉泰二年,“偽學”之禁漸弛,幼學起如黃州。旋又召為吏部侍郎,再遷國子司業、宗正少卿,皆權中書舍人。中書舍人為六房(吏、戶、禮、兵、刑、工)承辦文書和起草詔令官員,位較重。侂胄誅后,余黨尚塞正路,幼學次第彈劾,竄黜尤眾,號稱職。嘉定間,幼學除龍圖閣待制、知泉州,旋又進福建路安撫使。在任關切民瘼,敢為民請命。當時提舉司命令百姓以田高下藏新會子,若不如令,便要抄沒其資產。新會子是紙幣,因濫發而價值大跌,同時又不能作交納賦稅用。幼學憤然,“罔民而可,吾忍之乎!惟有去而已”。要求罷去這坑民之苛令。
朱超(生卒年不詳)仕梁為中書舍人。原有集,已散佚,今存詩十余首。......
釋善珍(1194年-1277年),南宋后期浙江余杭徑山寺高僧,字藏叟,俗姓呂,泉州南安(今福建省南安縣)人,年十三落發,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謁妙峰善公于靈隱,入室悟旨。歷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圓覺、福之雪峰等寺。后詔移四明之育王、臨......
胡松年,字茂老,生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卒于南宋高宗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海州懷仁 (今江蘇省贛榆縣)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五)。......
沈瀛[yíng],字子壽,號竹齋,紹興三十年進士。吳興歸安(今浙江湖州市)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歷官江州守(今江西九江)、江東安撫司參議。有《竹齋詞》1卷,明吳訥《唐宋名賢百家詞》本,《村叢書》本。楊萬里曾經贈以詩云:"逢......
羅椿,字永年,自號就齋,永豐(令江西廣豐)人。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始謁楊萬里,為其高足。五年,應禮部試,累舉不第。事見《誠齋集》卷七七《送羅永年序》、《鶴林玉露》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