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齊

朝代:先秦 伯夷、叔齊

相傳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西,包括今遷安市、遷西縣、灤縣等地)國君的長子和三子。生卒年無考。孤竹國國君在世時,想立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他死后叔齊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么可以隨便改動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當國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 伯夷、叔齊兄弟之所以讓國,是因為他們對商紂王當時的暴政不滿,不愿與之合作。他們隱居渤海之濱,等待清平之世的到來。后來聽說周族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兩人便長途跋涉來到周的都邑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此時,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聽說有二位賢人到來,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與他們立書盟誓,答應給他們兄弟第二等級的俸祿和與此相應的職位。他們二人相視而笑說:“奇怪,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那種仁道呀。” 如今周見到商朝政局敗亂而急于坐大,崇尚計謀而行賄賂,依仗兵力而壯大威勢,用宰殺牲畜、血涂盟書的辦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處宣揚自己的德行來取悅于民眾,用征伐殺戮來求利,這是用推行錯誤的行為來取代商紂的殘暴統治。他們兩人對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當周武王帶著裝有其父親周文王的棺材,揮軍伐紂時,伯夷攔住武王的馬頭進諫說:“父親死了不埋葬,卻發動起戰爭,這叫做孝嗎?身為商的臣子卻要弒殺君主,這叫做仁嗎?”周圍的人要殺伯夷、叔齊,被統軍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滅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齊卻以自己歸順西周而感到羞恥。為了表示氣節,他們不再吃西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今山西永濟西),以山上的野菜為食。周武王派人請他們下山,并答應以天下相讓,他們仍拒絕出山仕周。后來,一位山中婦人對他們說:“你們仗義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們采食的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婦人的話提醒了他們,于是他們就連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唱了一首歌,歌詞大意是:“登上那首陽山哪,采集野菜充饑。西周用殘暴代替殘暴啊,還不知錯在自己。神農、舜、禹的時代忽然隱沒了,我們的歸宿在哪里?哎呀,我們快死去了,商朝的命運已經衰息。”于是他們餓死在首陽山腳下。 伯夷、叔齊兄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為王位相爭而相讓,是可貴的。因此有關伯夷、叔齊的美德,自古以來就廣為人們傳頌,對于謙恭揖讓的民族傳統的形成產生過影響。

    著作:
同時代詩人
姜子牙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

黃石公

黃石公,約前292年-前195年,秦漢時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后,授......

孔丘

孔丘即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歷八月廿七~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華夏族,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祖籍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貴族。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

孫臏

孫臏,山東鄄城人,生卒年不詳,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孫臏原名不詳,因受過臏刑故名孫臏。為鬼谷子王詡的徒弟,同龐涓一師之徒。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

荀況

荀況即荀子(戰國末期趙國思想家),(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漢族,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縣)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