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陜西省三原縣人,祖籍陜西涇陽斗口村(“斗口于家”),政治家、活動家、“當代草圣”,杰出中國流藝術家、教育家、詩人,也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附注:一八七九年(清光緒五年),于右任先生出生于陜西三原縣東關河道巷,以后“又在三原讀書應試,因此就著籍為三原人了。”] 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劉學裕(意為留學于)、原春雨,誘人典出《四書》“夫子循循善誘人”。后取諧音因而自稱“右衽”,“衽”即衣襟,“任”由“衽”的諧音而來,中原地區(qū)的人往往以“左衽”為受異族統(tǒng)治的代詞,而于右任為自己起的字“右衽”就是和“左衽”反其道而行之。筆名“神州舊主”、別署“騷心”,號“髯翁”,晚號“太平老人”。于右任三十多歲時就黑髯飄胸,其后文化界同仁多有“髯翁”、“右老”之稱,民間亦稱曰“于胡子”。 慈禧逃到西安后,于右任冒著違抗清廷留長發(fā)辮的危險,請伙伴給自己照一幅散發(fā)照,于右任即興吟出一副對聯寫出貼在身后做背景:“換太平以頸血;愛自由如發(fā)妻。”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期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他是國民黨的元老,又是書法家、著名報刊活動家、教育家,與好友劉覺民等人先后創(chuàng)辦復旦公學和中國公學,籌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立報》,以宣傳資產階級革命主張。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出任交通次長,主持部務。后出任陜西靖國軍總司令,以反對袁世凱。1922年,于右任創(chuàng)辦上海大學。1926年,他與馮玉祥、劉覺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圍,出任駐陜總司令。后擔任國民政府審計院長、監(jiān)察院長。 于右任,擅長詩詞、書法,所創(chuàng)“標準草書”,深受海內外學人歡迎,并著有《于右任詩詞集》《標準草書千字書》等。 可以說,他是中國近代書法史上的書法藝術大家,尤擅魏碑與行書、章草結合的行草書,首創(chuàng)“于右任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圣”、“近代書圣”、“中國書法史三個里程碑之一”(另外二位為王羲之、顏真卿)。 于右任是民主革命的先驅,在辛亥革命時期,他是著名的報刊活動家、教育家、詩人。他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中國近現代著名高校的創(chuàng)辦人,被尊稱為“元老記者”。 1906年4月,于右任為創(chuàng)辦《神州日報》赴日本考察新聞并募集辦報經費,在日本得會孫中山,并加入同盟會。1907年起,先后在上海創(chuàng)辦同盟會第一家大型日報《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立報》等,積極宣傳革命,他創(chuàng)辦的報紙在揭露貪官污吏,揭露帝國主義侵華陰謀和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1912年春,孫中山辭職,于右任亦辭職,回上海繼續(xù)辦報。“二次革命”失敗,《民立報》被查封,于避居日本,從事反袁斗爭。 1922年,他參與創(chuàng)辦上海大學。1927年起,任國民聯軍駐陜總司令、陜西省政府委員、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委、中央政治會議委員、軍事委員會常委、國民黨政府委員兼審計院長和監(jiān)察院長。后去臺灣。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臺灣。
鄒弢(1850—1931)字翰飛,號酒丐、瘦鶴詞人、瀟湘館侍者,亦稱司香舊尉,江蘇無錫人。......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詩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后以倉海為名。祖籍嘉應鎮(zhèn)平(今廣東蕉嶺)。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臺灣彰化,光緒十四年(1887年)中舉人,光緒十五年登......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閨瑾,字璇卿,號旦吾,乳名玉姑,東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筆名秋千,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于福建閩縣(今福州),其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
蘇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原名戩,字子谷,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 蘇曼殊一生能......
聞捷1923年6月12日出生在江蘇省丹徒縣一個鐵路職工的家庭。少年時代曾在煤廠當學徒。1938年初到武漢參加抗日救亡演劇活動。1938年入黨。1940年到延安﹐先后在陜北文工團﹑陜北公學工作﹑學習﹐并寫作反映陜甘寧邊區(qū)軍民斗爭生活的詩﹑散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