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詩文

體裁:
作者:
朝代:
形式:

酬郭給事

王維〔唐代〕

洞門高閣靄馀輝,桃李陰陰柳絮飛。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東坡

蘇軾〔宋代〕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看松庵記

宋濂〔元代〕

龍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馀里,諸山尤深,有四旁奮起而中窊下者,狀類箕筐,人因號之為匡山。山多髯松,彌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蘿,紛紛披披,橫敷數十尋,嫩綠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雜以黃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樂之,新結庵廬其間。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淵二,蛟龍潛于其中,云英英騰上,頃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無津涯,大風東來輒飄去,君復為構“煙云萬頃亭”。庵之東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巒益峭刻,氣勢欲連霄漢,南望閩中數百里,嘉樹帖帖地上如薺,君復為構“唯天在上亭”。庵之東南又若干步,林樾蒼潤空翠,沉沉撲人,陰飔一動,雖當烈火流金之候,使人翛翛有挾纊意,君復為構“清高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潔,東西北諸峰,皆競秀獻狀,令人愛玩忘倦,兼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飲,無不宜者,君復為構“環中亭”。   君詩書之暇,被鶴氅衣,支九節筇,歷游四亭中,退坐庵廬,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視之久,精神凝合,物我兩忘,恍若與古豪杰共語千載之上。君樂甚,起穿謝公屐,日歌吟萬松間,屐聲鏘然合節,與歌聲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簫音以相娛。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廬云。   龍泉之人士,聞而疑之曰:“章君負濟世長才,當閩寇壓境,嘗樹旗鼓,礪戈矛,帥眾而搗退之,蓋有意植勛業以自見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隱居者之為,將鄙世之膠擾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與而有取于松也?”金華宋濂竊不謂然。夫植物之中,稟貞剛之氣者,唯松為獨多。嘗昧昧思之:一氣方伸,根而蘊者, 荄而斂者,莫不振翹舒榮以逞妍于一時;及夫秋高氣清,霜露既降,則皆黃隕而無余矣。其能凌歲寒而不易行改度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厲,求君之志,蓋亦若斯而已。君之處也,與松為伍,則嶷然有以自立;及其為時而出,剛貞自持,不為物議之所移奪,卒能立事功而澤生民,初亦未嘗與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強謂君忘世,而致疑于出處間,可不可乎?   濂家青蘿山之陽,山西老松如戟,度與君所居無大相遠。第兵燹之余,巒光水色,頗失故態,棲棲于道路中,未嘗不慨然興懷。君何時歸,濂當持石鼎相隨,采黃精、茯苓,烹之于洞云間,亦一樂也。不知君能余從否乎?雖然,匡山之靈其亦遲君久矣。

東魯門泛舟二首

李白〔唐代〕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 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后來。 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

贈鄰女

魚玄機〔唐代〕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宮中題

李昂〔唐代〕

太和九年李訓、鄭注敗后,仇士良愈專恣。上登臨游幸,未嘗為樂,或瞠目獨語。左右莫敢進問,因賦此詩。 輦路生秋草,上林花滿枝。憑高何限意,無復侍臣知。

曲玉管·隴首云飛

柳永〔宋代〕

隴首云飛,江邊日晚,煙波滿目憑闌久。一望關河蕭索,千里清秋,忍凝眸?(一望 一作:立望)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別來錦字終難偶。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暗想當初,有多少、幽歡佳會,豈知聚散難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臨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場消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

始得西山宴游記

柳宗元〔唐代〕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蘇幕遮·懷舊

范仲淹〔宋代〕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觀潮

蘇軾〔宋代〕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