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物品之所以有隱藏不露的,是為了防備盜賊。所以人也是一樣。盜賊也是人,同樣要戴帽穿靴,同樣要穿著衣服。他們與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讓的心與正直不貪的品格,這種美好的本性不能長久保持不變罷了。看見財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出于寒冷饑餓;看見國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饑餓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說;拯救百姓困苦的人,應該以百姓的心為心。但是漢高祖劉邦卻說:“我的住室應該像秦始皇這樣。”楚霸王項羽也說:“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想來他們并不是沒有安分忍讓的心與正直不貪的品格,可能是因為看到了秦皇的奢華尊貴,然后產(chǎn)生了取而居之與取而代之的想法。像他們這樣的英雄尚且
這篇文章出自羅隱自編的雜文集《讒書》,全書共五卷六十篇文章(缺二篇),編次于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這年羅隱三十四歲。據(jù)他的自序,書名《讒書》,乃是“自讒”(自我毀謗)的意思。又說他著書的原因和目的,在于“無其位則著私書而疏善惡,斯所以警當世而誡將來也”。可見他名為“自讒”,實際則是“警世”。全書思想敏銳,筆鋒凌厲。
在羅隱看來,搶財物的是強盜,取國家的也是強盜。他舉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為例,他們奪取天下的本心,不過是羨慕覬覦秦始皇的“靡曼驕崇”,一個是想住進他的宮殿,一個是想坐上他的寶座,如此而已。這種對于封建帝王起事創(chuàng)業(yè)的揭發(fā),是大膽而辛辣的,在當時更是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這篇文章出自羅隱自編的雜文集《讒書》,全書共五卷六十篇文章(缺二篇),編次于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這年羅隱三十四歲。據(jù)他的自序,書名《讒書》,乃是“自讒”(自我毀謗)的意思。又說他著書的原因和目的,在于“無其位則著私書而疏善惡,斯所以警當世而誡將來也”。可見他名為“自讒”,實際則是“警世”。全書思想敏銳,筆鋒凌厲。
在羅隱看來,搶財物的是強盜,取國家的也是強盜。他舉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為例,他們奪取天下的本心,不過是羨慕覬覦秦始皇的“靡曼驕崇”,一個是想住進他的宮殿,一個是想坐上他的寶座,如此而已。這種對于封建帝王起事創(chuàng)業(yè)的揭發(fā),是大膽而辛辣的,在當時更是針對性很強的。晚唐藩鎮(zhèn)割據(jù),群雄蜂起,個個都想取唐朝天下而代之,這些人有許多本來就是“群盜”出身。因此,如果說羅隱這篇文章,揭發(fā)的就是當時這批竊國大盜,也是可以的。▲
,本節(jié)內(nèi)容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52shiwen.com完善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