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晉解(節選)

劉向〔兩漢〕〔〕

  晉平公使叔譽于周,見太子晉而與之言。五稱而三窮,逡巡而退,其言不遂。歸告公曰:“太子晉行年十五,而臣弗能與言。君請歸聲就、復與田,若不反,及有天下,將以為誅。”平公將歸之,師曠不可,曰:“請使瞑臣往,與之言,若能幪予,反而復之。”

  師曠見太子,稱曰:“吾聞王子之語,高于泰山,夜寢不寐,晝居不安,不遠長道,而求一言。”

  王子應之曰:“吾聞太師將來,甚喜而又懼。吾年甚少,見子而懾,盡忘吾度。”

  師曠曰:“吾聞王子,古之君子,甚成不驕,自晉如周,行不知勞。”

  王子應之曰:“古之君子,其行至慎,委積施關,道路無限,百姓悅之,相將而遠,遠人來歡,視道如咫。”

  師曠告善。又稱曰:“宣辨名命,異姓惡方。王侯君公,何以為尊,何以為上?”

  王子應之曰:“人生而重丈夫,謂之胄子;胄子成人,能治上官,謂之士;士率眾時作,謂之伯;伯能移善于眾,與百姓同,謂之公;公能樹名生物,與天道俱,謂之侯;侯能成群,謂之君;君有廣德,分任諸侯而敦信,曰予一人;善至于四海,曰天子;達于四荒,曰天王。四荒至,莫有怨訾,乃登為帝。”

  師曠罄然。又稱曰:“溫恭敦敏,方德不改,開物于初,下學以起,尚登帝臣,乃參天子,自古而誰?”

  王子應之曰:“穆穆虞舜,明明赫赫,立義治律,萬物皆作,分均天財,萬物熙熙,非舜而誰能?”

  師曠告善,又稱曰:“古之君子,其行可則,由舜而下,其孰有廣德?”

  王子應之曰:“如舜者天,舜居其所,以利天下,奉翼遠人,皆得己仁,此之謂天;如禹者圣,勞而不居,以利天下,好與不好取,必度其正,是謂之圣;如文王者,其大道仁,其小道惠,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敬人無方,服事于商,既有其眾,而返失其身,此之謂仁;如武王者義,殺一人而以利天下,異姓同姓,各得其所,是之謂義。”

  師曠束躅其足,曰:“善哉,善哉!”

  王子曰:“太師何舉足驟?”

  師曠曰:“天寒足跔,是以數也。”

  王子曰:“請入坐。”遂敷席注瑟。師曠歌《無射》,曰:“國誠寧矣,遠人來觀,修義經矣,好樂無荒。”乃注瑟于王子,王子歌《嶠》曰:“何自南極,至于北極?絕境越國,弗愁道遠?”

  師曠蹶然起,曰:“瞑臣請歸。”

  王子賜之乘車四馬,曰:“太師亦善御之?”

  師曠對曰:“御,吾未之學也。”

  王子曰:“汝不為夫《詩》?《詩》云:‘馬之剛矣,轡之柔矣。馬亦不剛,轡亦不柔。志氣麃麃,取予不疑。’以是御之。”

  師曠對曰:“瞑臣無見,為人辯也,唯耳之恃,而耳又寡聞而易窮。王子,汝將為天下宗乎?”

  王子曰:“太師何汝戲我乎?自太昊以下,至于堯、舜、禹,未有一姓而再有天下者。吾聞汝知人年之長短,告吾。”

  師曠對曰:“汝聲清汗,汝色赤白,火色不壽。”

  王子曰:“然。吾后三年,將上賓于帝所,汝慎無言,殃將及汝。”

  師曠歸,未及三年,告死者至。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晉平公派遣大夫叔譽去成周。叔向見到太子晉并與他進行五局三勝制的答辯,叔向接連三問回答不上,很慚愧地退了下來,他的談判使命沒有完成。叔向回到晉國告訴平公說:“太子晉只有十五歲,連我都說不過他,請您把聲就、復與兩處的田地還給周。如果不還,等到他繼位有了天下,將因此而討伐我們。”晉平公想歸還兩邑,大夫師曠不同意,說:“請讓盲臣(師曠自稱)去與他談判,若能勝過我,等我回來后再歸還土地。”

  師曠見到太子晉,說道:“我聽聞王子您講話超凡脫俗,語勢能壓倒泰山。小臣我夜里睡不著,白天坐不住,不辭長途跋涉,來聽您一句點撥。”

  王子回復道:“我聽聞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太子晉時年15歲,慧有口辯。師曠反復問難以試其才,太子晉對答如流,使師曠深為佩服。師曠主要活動在晉障公(前572—前558)、晉平公(前557—前532)時代,略早于孔子。關于本篇,清人謝墉《盧文弨校定逸周書序》云:“若《太子晉》一篇,尤為荒誕,體格亦卑弱不振,不待明眼人始辨之也。”清人唐大沛《逸周書分編句釋》則說:“竊疑此篇即師曠所自作,故通篇韻語,妙絕古今,誠一種佳文也。”兩人的評價完全相反,去若天壤。仔細分析,謝氏所謂的“體格卑弱不振”,顯然是有著先入為主的成見;而唐氏以之為師曠自作因而說“妙絕古今”,也是刻蔚臺高的過譽之論。本篇非必師曠所作,而可能是戰國時期瞍、矇一類人收集、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太子晉時年15歲,慧有口辯。師曠反復問難以試其才,太子晉對答如流,使師曠深為佩服。師曠主要活動在晉障公(前572—前558)、晉平公(前557—前532)時代,略早于孔子。關于本篇,清人謝墉《盧文弨校定逸周書序》云:“若《太子晉》一篇,尤為荒誕,體格亦卑弱不振,不待明眼人始辨之也。”清人唐大沛《逸周書分編句釋》則說:“竊疑此篇即師曠所自作,故通篇韻語,妙絕古今,誠一種佳文也。”兩人的評價完全相反,去若天壤。仔細分析,謝氏所謂的“體格卑弱不振”,顯然是有著先入為主的成見;而唐氏以之為師曠自作因而說“妙絕古今”,也是刻蔚臺高的過譽之論。本篇非必師曠所作,而可能是戰國時期瞍、矇一類人收集、改編有關師曠的傳說而成。類似的材料在劉向編撰整理的《新序》與《說苑》中也有一些,如《說苑,建本》所載《炳燭》,《說苑,正諫》所載《五指之隱》,以及《新序-雜事一》所載《天下有五墨墨》等。從結構與語言特征來說,這些都與后來的俗賦極為相似,當是先秦兩漢典籍中保留下來的先秦古賦。

  作品開頭一節敘述師曠聘周的原因,類似于后世賦中的序或話本中的“入話”。叔譽是舂秋中期晉國的大夫,他具有淵博的知識和隨機應變的口才,可是他出使周朝卻連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小孩子都對付不了,這顯然是一種夸張的手法。

  故事的主體部分圍繞師曠的“五稱”與太子晉的“五應之”展開,這是先秦時一種類似于五打三勝制的問答比賽,“五稱”指提了五個問題。對于師曠的“五稱”,太子晉都答得非常完滿,解除了晉國的疑慮,使師曠不斷“告善”“罄然”乃至跺起腳來:師曠束躅其足曰:‘善哉,善哉!’王子曰:‘太師何舉足驟?’師曠曰:‘天寒足跔,是以數也。’

  其恢諧頗富有民間文學天真、淺顯與滑稽的風格。之后,太子晉也向師曠提了五個問題,但其隨機的設問,卻使得師曠拙于應對,幾乎辭窮,太子晉也由被動而主動,表現出了從容不迫、游刃有余的儒雅風度。不過,作品的末尾,年輕的小王子問起了自己的年壽,卻被告知“不壽”,他對此也已自知:“吾后三年上賓于帝所。”末尾“未及三年,告死者至”的結果令全文在令人悵然若失的哀婉氣氛中結束,也彌漫著神異的色彩(參伏俊璉《俗賦研究》)。全篇充滿了智慧、機趣與靈異,也富有小說的氣息。

  文章主體以主客問答形式寫成,人物對話之外,描寫情節發展的文字很少,只有“師曠曰””太子應之曰”一類簡單的提示語。對話部分韻散間出,以四言歆語為主,并多排偶句式,辯詞語言通俗,且押韻自然,這些者卩說明了它的口誦性質。尤其應當指出的是,對話并不推動故事肩節的進展,而為的是表現人物的才智。問的一方盡量想難倒對方,而答方卻應變自如,并且巧妙地讓問對雙方位置互換,開始新一輪的問難。所以,本篇就體制而言,顯然受到民間論辯伎藝的啟示,把它當作論辯類講誦文學是名符其實的。而《太子晉》被周史載入史籍,證明它可能流傳于貴族社會之中。有學者認為此篇是“文賦的同一類型”(程毅中《敦煌俗賦的淵源及其與變文的關系》);另有學者則更明確說“它其實是一篇竄入《逸周書》的戰國古賦”,是“戰國時的民間賦”(《逸周書的一篇戰國古賦》)。

  這里還要提到師曠的特殊身份。他是一位盲人,故篇中自稱“瞑臣”(《說苑,建本》篇自稱“盲臣”)。《莊子音義》引《史記》云:“師曠,冀州南和人,生而無目。”可知他就是《國語,周語》所記載的“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中瞽、瞍、矇之類,因而對歷史典故非常熟悉。這就關系到先秦時期瞍、矇對于賦體文學的作用。所以又有學者說:“瞍矇的諷誦活動對賦的形成,尤其是文賦與俗賦的形成,起了推動的作用”(趙逵夫《讀賦獻拜》)。這是值得重視的。

  此外,本篇寫師曠與太子晉相互吟詩而且引詩,這種情況既符合“賦詩言志”的習慣,富有時秦代散特文征藝,也類似于《穆天子傳》中周穆王與西王母作詩以抒情言志的情節。正因為如此,現代學者或將其看作古小說,如魯迅謂此篇“記述頗多夸飾,類于傳說”(《中國小說史略》);呂思迪則謂“頗類小說家言”(《經子解題》);胡念貽徑以此篇為小說(《逸周書中的三篇小說》)。這既表明了文學早期文體未分時多種文體的相互滲透及其共生狀態,也從另一方面顯示了這篇古賦所具有的文學史意義。▲

,

參考資料:完善

1、 馬世年.歷代賦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6-8
創作背景
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上書諫獵

司馬相如〔兩漢〕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

西北有高樓

佚名〔兩漢〕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鴻鵠 一作:鳴鶴)......

贈從弟·其二

劉楨〔兩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孟母三遷

劉向〔兩漢〕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

巫山高

佚名〔兩漢〕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我欲東歸,害梁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湯湯回回。臨水遠望,泣下沾衣。遠道之人心思歸,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