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

岑參〔唐代〕〔〕

西原驛路掛城頭,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試看汾水上,白云猶似漢時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驛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來就像掛在城頭似的,那江邊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別。
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時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還像漢武帝那個時代那樣雄偉壯麗?

注釋
虢(guó)州:唐屬河南道,故城在今河南靈寶南。李判官:岑參的友人,名字不詳。晉絳:指晉州、絳州。得秋字:拈得“秋”字韻作此詩的韻腳。
西原驛路:虢州城城外一個地方,北出黃河的驛路是由城外繞山而去。
汾水:河流名,發源于今山西寧武,向西南流入黃河。
漢時秋:漢朝的鼎盛時期。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此詩是送行之作。當時的虢州城,大抵依山而建。西原是城外一個地方。北出黃河的驛路是由城外繞山而去的。所以詩的開頭,才有“西原驛路掛城頭”的話。此句驟看是寫景,城堞現出了一角,遠處有重重疊疊的山,驛路在山上穿行,看來就像掛在城頭似的;其實又是在敘事,點出送行題目。再把這第一句和次句連起來讀,還可以看到一個雨中送客的場景。除了城堞聳峙,遠山一抹,驛路蜿蜒之外,江邊還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見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純然以寫景來敘事達情,卻又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這是作者在攝取、提煉、表現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說明。

  然而,這首詩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應酬之作,詩人在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此詩是送行之作。當時的虢州城,大抵依山而建。西原是城外一個地方。北出黃河的驛路是由城外繞山而去的。所以詩的開頭,才有“西原驛路掛城頭”的話。此句驟看是寫景,城堞現出了一角,遠處有重重疊疊的山,驛路在山上穿行,看來就像掛在城頭似的;其實又是在敘事,點出送行題目。再把這第一句和次句連起來讀,還可以看到一個雨中送客的場景。除了城堞聳峙,遠山一抹,驛路蜿蜒之外,江邊還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見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純然以寫景來敘事達情,卻又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這是作者在攝取、提煉、表現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說明。

  然而,這首詩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應酬之作,詩人在詩中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單純的送別友人深廣得多。就在開元盛世一去不復返這樣的背景下,詩人感慨遙深地寫下了這兩句話:“君去試看汾水上,白云猶似漢時秋?”話里隱藏著一段典故:有一年,漢武帝劉徹到河東(今山西地區)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覽、飲宴,高興起來,做了一首《秋風辭》。有“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的話。漢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漢朝的鼎盛時期,而唐朝從貞觀到開元一百多年間,國力之盛,比起漢武帝時有過之而無不及。安史之亂一來,卻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詩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觸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晉絳去,詩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這樣的探問,很明顯,隱藏在這兩句話后面的,是詩人對于唐帝國衰落的深沉的嘆息。一種對國家命運深切關懷的激情,在詩人胸中激蕩。有了這兩句,就給這首送行詩平添許多藝術光彩。▲

,

參考資料:完善

1、 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15-616
創作背景
此詩是送行之作。當時的虢州城,大抵依山而建。西原是城外一個地方。北出黃河的驛路是由城外繞山而去的。所以詩的開頭,才有“西原驛路掛城頭”的話。此句驟看是寫景,城堞現出了一角,遠處有重重疊疊的山,驛路在山上穿行,看來就像掛在城頭似的;其實又是在敘事,點出送行題目。再把這第一句和次句連起來讀,還可以看到一個雨中送客的場景。除了城堞聳峙,遠山一抹,驛路蜿蜒之外,江邊還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見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純然以寫景來敘事達情,卻又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這是作者在攝取、提煉、表現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說明。
岑參

岑參(715-770),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來于北庭、輪臺間。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長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有《岑嘉州詩集》。......[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