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鶴林寺僧舍

李涉〔唐代〕〔〕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偷 一作:又)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整日昏昏沉沉恍若夢中,忽然發現春天即將過去便強打精神登山賞景。
經過一個種滿竹子的寺院,與一僧人攀談許久,難得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得到片刻的清閑。

注釋
強:勉強。
因:由于。
過:游覽,拜訪。
竹院:即寺院。
此處“偷”在有的詩歌版本中作“又”字
浮生:語出《莊子》“其生若浮”。意為人生漂浮無定,如無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謂之“浮生”。

賞析
賞析

  這首詩是寫于鎮江鶴林寺的墻壁上。作者在聽了老僧的教訓后悟得了對待人生的觀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緒心態、面對慘淡現實視若罔聞、處變不驚,才能忘記過去,笑對人生,憧憬未來。

  第一句是詩人對自己遭遇流放時的內在情緒與外在情態的真實描述。詩人從“抑”起筆,首先抒寫其消極渾噩的內心情態。在“醉夢”前面修飾以“終日昏昏”,可見詩人面對流放遭遇所表現出來的極度消沉和一蹶不振。從寫法上這是采取了先抑后揚的寫法,為下文的“揚”做了一個很好的蓄勢和鋪墊。

  第二句是寫詩人在百無聊賴之際,渾渾噩噩之中,忽然發現明媚的春光已經快要離他而遠去了,于是強打精神走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首詩是寫于鎮江鶴林寺的墻壁上。作者在聽了老僧的教訓后悟得了對待人生的觀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緒心態、面對慘淡現實視若罔聞、處變不驚,才能忘記過去,笑對人生,憧憬未來。

  第一句是詩人對自己遭遇流放時的內在情緒與外在情態的真實描述。詩人從“抑”起筆,首先抒寫其消極渾噩的內心情態。在“醉夢”前面修飾以“終日昏昏”,可見詩人面對流放遭遇所表現出來的極度消沉和一蹶不振。從寫法上這是采取了先抑后揚的寫法,為下文的“揚”做了一個很好的蓄勢和鋪墊。

  第二句是寫詩人在百無聊賴之際,渾渾噩噩之中,忽然發現明媚的春光已經快要離他而遠去了,于是強打精神走出戶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賞春色以排遣積郁已久的愁苦與不快。這里的“春盡”我們應該不僅僅理解為自然界的春天將要過去了,還應該想到人生青春歲月之有限。詩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這樣枉費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聞春盡”之后振作精神“強登山”。

  第三句中“因”,當為介詞,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參禪悟道修行之地。詩人來這里干什么?有意來的也好,無意路過也罷,總之,人還是進去了,并且與寺內的高僧談禪悟道閑聊了很久。“逢僧話”之“逢”字告訴讀者是無意之中碰到的;“話”,即與老和尚談禪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悶與不快,探討人生之喜怒哀樂。作為佛家,對待人生的觀念自古多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緒心態,面對慘淡現實,視若罔聞,處變不驚。不論有多大的煩惱與不快,學會深藏于心底,這樣才能忘記過去,笑對人生,憧憬未來。

  第四句是點睛之筆。浮生半日閑,是因為過竹院逢僧話。此句深深禪意,揭示了無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閑最難得。

  作者已經對人生有所覺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這首詩就是他心境的寫照,有人以為是“偷得浮生半日閑”,并對之解釋,其實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對人生的消極應對,而是一種自然之道。▲

,

參考資料:完善

1、 許圖南.古竹院考--從李涉的詩談到鎮江的竹林寺.教學與進修, 1981.07.02 2、 楊鴻儒編著. 唐代絕句評譯 上.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06.11
創作背景
李涉

李涉,自號清溪子,洛陽(今屬河南)人。憲宗時,為太子通事舍人,后貶謫陜州司倉參軍。文宗時,召為太學博士,后又遭流放。今存詩一卷。......[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