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王山人剖析仙道的高論,微言透徹秋毫。
馬上要回歸布山去隱居,逸興高入云天。
你能不能多待幾天再回去?怕山上的瑤草會衰歇嗎?
我也很想去隱居,屢屢夢見松間云月。
你傲然獨往,長嘯著開劈巖石筑室。
林壑久已荒蕪,石道上都長滿薔薇。
冬天來到的時候,我會去你那里,一起弄笙戲鶴,風雨相依。
注釋
析道論:析,分也,解也。道論,即道家之經論。
微言:精妙之論。秋毫:謂精微之理。
瑤草:傳說中的仙草,如靈芝等,能治百病或食之長生。亦泛指珍異之草。
這首詩共分四個部分。第一個四句組(“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還歸布山隱,興入天云高。”)以“毫”、“高”為韻,是全詩的起首,“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介紹王山人并對友人才干的贊賞躍然紙上;“還歸布山隱,興入天云高。”敘事說友人要歸布山了;第二個四句(“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改以“歇”、“月”為韻,是承接前一組詩,“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直言對友人的不舍,希望友人能多待幾天;“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說王山人要走,我也很想走,向往那種隱居生活;第三個四句(“傲然遂獨往,長嘯開巖扉。林壑久已蕪,石道生薔薇。”)又改以“扉”、“薇”為韻,是詩意起了轉折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這首詩共分四個部分。第一個四句組(“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還歸布山隱,興入天云高。”)以“毫”、“高”為韻,是全詩的起首,“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介紹王山人并對友人才干的贊賞躍然紙上;“還歸布山隱,興入天云高。”敘事說友人要歸布山了;第二個四句(“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改以“歇”、“月”為韻,是承接前一組詩,“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直言對友人的不舍,希望友人能多待幾天;“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說王山人要走,我也很想走,向往那種隱居生活;第三個四句(“傲然遂獨往,長嘯開巖扉。林壑久已蕪,石道生薔薇。”)又改以“扉”、“薇”為韻,是詩意起了轉折,詩人想象王山人回到布山的情景,言語間滿是向往;最后一個二句(“愿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和上一組詩一樣,也以“依”為韻,“歲晚來相依”以講述自己的愿望結束全詩,我也要到你那里去。全詩開頭的起句到最后的結句,從述說友人要走到自己也想跟友人一樣,詩人的思想從起句到結句已經經歷了一個起承轉合的過程。
朋友離別而去,李白有著濃濃的不舍與依依惜別之情,但只說“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把萬語千言融入到景色之中,耐人尋味。雖然是贈別,卻無凄涼之味。“愿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詩人很直接的表達了向往隱居和求仙訪道的生活。并據記載李白于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后期,曾隱于徂徠山,這首詩題中之“王山人歸布山”,并說“我心亦懷歸”、“歲晚來相依”不謀而合。
這首贈別詩,雖有別離之愁,卻并不為愁所溺,“哀而不傷”,這也是盛唐“酬應體”五古的一個特點,離別之際,他們或許會有些傷感,但是不會沉淪其中。▲
,參考資料:完善
1、 鄭錚.試論十四行詩的移植與繼承[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2、 宮立華.李白五古研究[J] .江西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11.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