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春·會稽蓬萊閣觀雨

辛棄疾〔宋代〕〔〕

秦望山頭,看亂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為雨,雨者云乎?長空萬里,被西風變滅須臾。回首聽月明天籟,人間萬竅號呼。
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蘇?至今故國人望,一舸歸歟。歲云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看秦望山上亂云飛渡,暴雨傾注,猶如江湖倒瀉下來。不知道是云化為雨,還是雨化為云?萬里長空,西風勁吹,烏云瞬間變幻消失。回首傾聽明月星夜天籟長鳴,人間萬千洞穴的呼號似山崩雷震!
是誰將若耶溪畔的美女西施獻給吳王,導致吳國滅亡,只剩下麋鹿出沒在姑蘇臺?至今越國人仍盼望西施坐船歸來。一年已到年底了,何不演奏樂器以示歡樂?難道君看不見古代王、謝望族的亭臺樓閣,而今只剩凋殘的樹木,寒煙清冷,孤寂的烏鴉仍在呼喚著離魂!

注釋
漢宮春:詞牌名,又名“漢宮春慢”“慶千秋”。雙調九十六字,前后段各九句、四平韻。另有雙調九十六字,前段十句五平韻,后段八句五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重在寫景,通過寫 景來抒情說理,寓理于景,寓情于景。景、情、理渾融一體。“秦望山頭,看亂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為雨,雨者云乎?”開篇直截了當,寫登高望遠所見。“秦望山”,因秦始皇南巡時曾登此山觀大海,祭大禹,故名。“亂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為雨,雨者云乎?”烏云翻滾,暴雨如注,給人翻江倒海一樣的感覺。一時煙雨茫茫一片,分不清哪個是云,哪個是雨。“亂”“急”“倒立”“不知”等詞語寫出了狂風暴雨的駭人氣勢和壯觀景象。“不知云者為雨,雨者云乎”,語出《莊子·天運》:“云者為雨乎?雨者為云乎?”莊子的意思是云興雨至乃自然之理,沒有什么意志和力量的驅使。作者引用此語除了突出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重在寫景,通過寫 景來抒情說理,寓理于景,寓情于景。景、情、理渾融一體。“秦望山頭,看亂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為雨,雨者云乎?”開篇直截了當,寫登高望遠所見。“秦望山”,因秦始皇南巡時曾登此山觀大海,祭大禹,故名。“亂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為雨,雨者云乎?”烏云翻滾,暴雨如注,給人翻江倒海一樣的感覺。一時煙雨茫茫一片,分不清哪個是云,哪個是雨。“亂”“急”“倒立”“不知”等詞語寫出了狂風暴雨的駭人氣勢和壯觀景象。“不知云者為雨,雨者云乎”,語出《莊子·天運》:“云者為雨乎?雨者為云乎?”莊子的意思是云興雨至乃自然之理,沒有什么意志和力量的驅使。作者引用此語除了突出狂風暴雨的兇猛氣勢外,也有狂風暴雨是自然現象這個意思。但是,老子說過“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不,剛才還是狂風暴雨,現在天氣就變成了“長空萬里,被西風變滅須臾。”這句承上,仍是作者所看到的景象,表意急轉,作者的情緒也急轉直下。剎那間西風便把云雨吹散,露出了萬里晴空。“回首聽月明天籟,人間萬竅號呼。“天籟”,自然界的音響,這里指風。在明亮的月光下,回頭聽見,西風在天空中呼嘯而過,大地上無數的洞穴發出了尖厲的聲音。這句從視覺寫到聽覺,表現了自然現象的復雜多變。縱觀上片,好像作者只是為了表現狂風暴雨這種自然現象,但聯系當時的社會形勢來看,不難發現作者有更深的用意在。作者借暴風驟雨到云散雨收,月明風起這種自然現象的變化,暗示著抗金之路雖然看似曲折,但前途一片光明,廣大民眾的抗敵呼聲如同夜空刮過的西風,將會變成巨大的積極力量影響著時局朝著樂觀方向發展。下片引用典故,以古喻今,影射現實,告誡當局不要重蹈覆轍,應奮發有為。“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麇鹿姑蘇?至今故國人望,一舸歸歟。”這里用的是春秋時吳越爭霸的故事。作者在這里用這個故事,強調的是吳國國王因為不圖長遠之計,耽于安樂而亡國。意在告誡當朝統治者應該引以為戒,不要重蹈吳國的覆轍,應該奮發作為,一雪國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登高懷古,占據他心靈的不是秦皇、大禹,也不是越王勾踐,而竟是范蠡。這是因為范蠡忠貞不二,具有文韜武略,曾提出許多報仇雪恥之策,同作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辛棄疾和范蠡,條件相當,但境遇懸殊,范蠡功成名就,而自己壯志難酬,兩相比較,作者不由傷感痛心,情緒低落,引出下句“歲云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作為答句,引出最后一句“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難道你沒有看見,像王亭謝館那些當年的行樂之地,現在已是一片蕭條冷落,煙霧籠罩著秋天的樹木,烏鴉在悲涼地叫著!作者的無奈傷感之情溢于言表。

  這是一首登臨覽景而詠史懷古之詞。上片寫登蓬萊閣所見壯麗雨景,極具變化倏忽之致。下片懷想西施舊事,對此作者流露出同情敬仰之意。“歲云暮矣”以下,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所采取的及時行樂的思想。全詞情調統一于自然與人事的變幻,使人產生無常之感。特別多引用莊子玄妙之句,使這一特點顯得更為突出。▲

,

參考資料:完善

1、 馬瑋主編.中國古典詩詞名家菁華賞析 辛棄疾詩詞賞析: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4.01:第222-225頁 2、 天人主編.唐宋詞名篇鑒賞 第3冊: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05:第431頁,點評

  “歲云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在詞的收尾部分,作者首先以設問的語氣提出問題:一年將盡了,為什么不鼓瑟吹竽歡樂一番呢?《詩經》的《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又《唐風·山有樞》:“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 作者引《詩》說出了歲晚當及時行樂的意思,接著又以反問的語氣作了回答:“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舊時王、謝的亭館已經荒蕪,已無可行樂之處了。東晉時的王、謝與會稽的關系也很密切,“王亭”,指王羲之修禊所在的會稽山陰之蘭亭;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有別墅。這些舊跡,眼前是只有“冷煙寒樹啼烏”點綴其間了。

  從懷念范蠡到懷念王、謝,感情上

展開閱讀全文 ∨
創作背景
“歲云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在詞的收尾部分,作者首先以設問的語氣提出問題:一年將盡了,為什么不鼓瑟吹竽歡樂一番呢?《詩經》的《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又《唐風·山有樞》:“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 作者引《詩》說出了歲晚當及時行樂的意思,接著又以反問的語氣作了回答:“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舊時王、謝的亭館已經荒蕪,已無可行樂之處了。東晉時的王、謝與會稽的關系也很密切,“王亭”,指王羲之修禊所在的會稽山陰之蘭亭;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有別墅。這些舊跡,眼前是只有“冷煙寒樹啼烏”點綴其間了。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初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受學于亳州劉瞻,與黨懷英為同舍生,號辛黨。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義軍烽起。棄疾聚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奉表南歸。高宗于建康召見,授右承務郎,任滿。改廣德軍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論》、《九議》,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復失地的建議。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東......[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