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老來曾識淵明
辛棄疾〔宋代〕〔〕
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覺來幽恨,停觴不御,欲歌還止。白發(fā)西風,折腰五斗,不應堪此。問北窗高臥,東籬自醉,應別有,歸來意。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吾儕心事,古今長在,高山流水。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甚東山何事,當時也道,為蒼生起。
譯文及注釋
譯文到老才認識了陶淵明,夢中見到的仿佛是他的身影。一覺醒來覺得滿腔幽恨,放下酒杯,想唱支歌,開口又停。我佩服你白發(fā)歸隱面對西風,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寧愿歸耕。夏天在北窗前高臥乘涼,秋天在東籬旁自醉自醒。你的歸隱有更深的意義含在其中,絕不僅只是逸致閑情。我深信這位先哲并未死去,到今天仍是一身正氣,凜然如生。我們雖然相隔古今卻心事相同,志在高山流水有知音。即使今后我難免出來做官,但榮華富貴已無味可品。為什么隱居東山的謝安又要出仕?人們都說這是為了世上蒼生。
注釋水龍吟:詞牌名。雙調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韻,下片十一句五仄韻。淵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辛棄疾自青少年時代起,就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立志抗金,恢復中原,他的詞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稱。但是在這首《水龍吟》中所反映出來的思想,卻引歸耕隱居的陶淵明為“知己”,未免有點消極。之所以如此,與他的遭際有著密切的關系。據(jù)學者考證,此詞約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紹熙五年),那年辛棄疾已經(jīng)五十五歲,秋天又被罷官,于是感傷世事人生,不免慨嘆。
此詞上片開頭就說:“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句法就有點特別。陶淵明與作者,本來志趣不同,性格各異,而作者卻說他們已有了神交,并在夢中見過面了。這對一般讀者來說,不能不感到突兀、驚詫,從而也就有可能構成一個強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來
展開閱讀全文 ∨,辛棄疾自青少年時代起,就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立志抗金,恢復中原,他的詞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稱。但是在這首《水龍吟》中所反映出來的思想,卻引歸耕隱居的陶淵明為“知己”,未免有點消極。之所以如此,與他的遭際有著密切的關系。據(jù)學者考證,此詞約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紹熙五年),那年辛棄疾已經(jīng)五十五歲,秋天又被罷官,于是感傷世事人生,不免慨嘆。
此詞上片開頭就說:“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本浞ň陀悬c特別。陶淵明與作者,本來志趣不同,性格各異,而作者卻說他們已有了神交,并在夢中見過面了。這對一般讀者來說,不能不感到突兀、驚詫,從而也就有可能構成一個強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來”二字是特指,說明作者驅馳戰(zhàn)馬、奔波疆場或是籌劃抗金、收復故土的年輕時代,與脫離塵囂、回歸自然的陶淵明是無緣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壓抑與排斥,壯志難酬的老年時代,才有機會“相識淵明”。這個開頭,對讀者來說既有些突然,又讓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靜的語氣敘述,益發(fā)顯得深沉。接下去的“覺來幽恨,停觴不御,欲歌還止”三句,直接抒寫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頭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飲,歌也不唱。這是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個白發(fā)老翁怎能在西風蕭瑟中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僅僅是因為這個。
詞的下片緊隨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東山再起!先講陶淵明的精神、人格和事業(yè)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凜然有生氣,和現(xiàn)實是相通的?!般寥簧鷼狻币痪洌@里暗用《世說新語·品藻》“廉頗、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氣”的語言以贊淵明。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作者緊跟著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來說明他同淵明之間是千古知音。這知音就在于對“富貴他年”所持的態(tài)度。接下去“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三句,引用了東晉謝安的故事。據(jù)《世說新語·排調篇》記載:“謝安在東山居布衣時,兄弟已有富貴者,翕集家門,傾動人物。劉夫人戲謂安曰:‘大丈夫不當如此乎?’謝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說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貴顯達,也是沒有意思的。結語“甚東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謝安的事,同書又記載:“謝公在東山,朝命屢降而不動。后出為桓宣武司馬,將發(fā)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靈時為中丞,亦往相祖。先時多少飲酒,因倚如醉,戲曰:‘卿屢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今亦蒼生將如卿何?’謝笑而不答?!焙茱@然,從作者到陶淵明,又從陶淵明到謝安,或富貴顯達,或歸田隱居,或空懷壯志,雖處境各不相同,但其實一樣,都沒有什么意義。這是英雄的悲嘆。
與辛棄疾其他一些詩詞中所反映出來的豪情壯志不同,在這首詞中,作者已沒有“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那種壯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閑淡無謂,如此的不屑一顧,這絕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對現(xiàn)實政治的失望與哀嘆,是時代的悲劇?!?參考資料:完善
1、
《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2頁
創(chuàng)作背景
辛棄疾自青少年時代起,就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立志抗金,恢復中原,他的詞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稱。但是在這首《水龍吟》中所反映出來的思想,卻引歸耕隱居的陶淵明為“知己”,未免有點消極。之所以如此,與他的遭際有著密切的關系。據(jù)學者考證,此詞約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紹熙五年),那年辛棄疾已經(jīng)五十五歲,秋天又被罷官,于是感傷世事人生,不免慨嘆。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初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受學于亳州劉瞻,與黨懷英為同舍生,號辛黨。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義軍烽起。棄疾聚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奉表南歸。高宗于建康召見,授右承務郎,任滿。改廣德軍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論》、《九議》,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復失地的建議。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東......[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shù)谷......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