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

陳子昂〔唐代〕〔〕

丁酉歲,吾北征。出自薊門,歷觀燕之舊都,其城池霸異,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嘆。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游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志之。寄終南盧居士。亦有軒轅之遺跡也。

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
應(yīng)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
尚想廣成子,遺跡白云隈。

南登碣石阪,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悵已矣,驅(qū)馬復(fù)歸來。

王道已淪昧,戰(zhàn)國競貪兵。
樂生何感激,仗義下齊城。
雄圖竟中夭,遺嘆寄阿衡。

秦王日無道,太子怨亦深。
一聞田光義,匕首贈千金。
其事雖不立,千載為傷心。

自古皆有死,徇義良獨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劍誠已矣,感我涕沾衣。

大運淪三代,天人罕有窺。
鄒子何寥廓,漫說九瀛垂。
興亡已千載,今也則無推。

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丁酉這一年,我從行北征契丹。從薊門出去,遍覽燕國的舊都城,它的城池、霸業(yè)已經(jīng)荒廢了。于是感慨而仰天嘆息,回憶起當(dāng)年樂毅、鄒衍眾位賢士在燕國的游從可稱很盛了。于是登上薊丘,作了七首詩來表達這種感想,寄給終南山的盧藏用居士。這里也有黃帝的遺跡存在。

軒轅臺
向北登上薊丘四下觀望,尋訪古代軒轅臺的遺址。
勇猛的應(yīng)龍它已經(jīng)不見,牧馬的童子也離開塵世。
還思念著那仙人廣成子,白云深處也許留下蹤跡。

燕昭王
往南登上鄒衍居住的碣石宮,遠遠眺望郭隗受禮的黃金臺。
丘陵上全是成林的參天大樹,招賢納士的燕昭王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組詩共七首:第一首憑吊軒轅古臺,詩人感嘆自己生不逢時,不見至道之治,于是產(chǎn)生了追尋古人、尋訪神仙的出世之念;第二首憑吊碣石館、黃金臺,緬懷燕昭王,抒發(fā)自己不遇明主的感慨;第三首贊頌樂毅的功勛,同時嘆惜其遭讒被疑、不能成就最后功業(yè),寄托著詩人壯志難酬的憤慨;第四首追憶燕太子丹的往事,惋嘆其事敗而遭殺身之禍;第五首頌贊田光勇于為正義獻身的氣節(jié),同時責(zé)備燕太子多疑;第六首贊頌鄒衍的九州理論以及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探索精神;第七首抒寫對郭隗的仰慕之情,嘆惋古今仁人志士懷才不遇的普遍遭際。全組詩借古諷今,感情深沉,詞句樸質(zhì),有較強的感人力量。其中第二首詩尤具有代表性。其開篇兩句,首先點出憑吊的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組詩共七首:第一首憑吊軒轅古臺,詩人感嘆自己生不逢時,不見至道之治,于是產(chǎn)生了追尋古人、尋訪神仙的出世之念;第二首憑吊碣石館、黃金臺,緬懷燕昭王,抒發(fā)自己不遇明主的感慨;第三首贊頌樂毅的功勛,同時嘆惜其遭讒被疑、不能成就最后功業(yè),寄托著詩人壯志難酬的憤慨;第四首追憶燕太子丹的往事,惋嘆其事敗而遭殺身之禍;第五首頌贊田光勇于為正義獻身的氣節(jié),同時責(zé)備燕太子多疑;第六首贊頌鄒衍的九州理論以及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探索精神;第七首抒寫對郭隗的仰慕之情,嘆惋古今仁人志士懷才不遇的普遍遭際。全組詩借古諷今,感情深沉,詞句樸質(zhì),有較強的感人力量。其中第二首詩尤具有代表性。其開篇兩句,首先點出憑吊的地點碣石山頂和憑吊的事物黃金臺,由此引發(fā)出抒懷之情,集中表現(xiàn)出燕昭王求賢若渴的風(fēng)度,也寫出了詩人對明君的盼望,為后四句作鋪墊。接下二句緊承詩意,以深沉的感情,凄涼的筆調(diào),描繪了眼前喬木叢生,蒼?;臎龅木吧删耙r情,寓情于景,發(fā)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嘆,表達對燕昭王仰慕懷念的深情。詩人借古以諷今,對古代圣王的懷念,正是反映對現(xiàn)實君王的抨擊,是說現(xiàn)實社會缺少燕昭王這樣求賢若渴的圣明君主。結(jié)尾二句以畫龍點睛之筆,以婉轉(zhuǎn)哀怨的情調(diào),表面上是寫昭王之不可見,霸圖之不可求,國士的抱負之不得實現(xiàn),只得掛冠歸還,實際是詩人抒發(fā)自己報國無門的感嘆。

  這是一組詠史懷古詩,當(dāng)時作者身居邊地,登臨碣石山頂,極目遠眺,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吊古抒情,體現(xiàn)了詩人對盛世的向往、對古代賢人豐功偉績的追慕,同時抒發(fā)了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感慨,反映了作者積極向上的強烈的進取精神。其基本內(nèi)容,與《登幽州臺歌》一樣,帶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進取精神,充滿著對政治、道德、命運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觀點與思考。因此,這組詩也是陳子昂實踐其提倡的“興寄”“風(fēng)骨”理論的代表作品?!?/p>,

參考資料:完善

1、 王嵐.陳子昂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4:83-91 2、 傅經(jīng)順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45-46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組詩共七首:第一首憑吊軒轅古臺,詩人感嘆自己生不逢時,不見至道之治,于是產(chǎn)生了追尋古人、尋訪神仙的出世之念;第二首憑吊碣石館、黃金臺,緬懷燕昭王,抒發(fā)自己不遇明主的感慨;第三首贊頌樂毅的功勛,同時嘆惜其遭讒被疑、不能成就最后功業(yè),寄托著詩人壯志難酬的憤慨;第四首追憶燕太子丹的往事,惋嘆其事敗而遭殺身之禍;第五首頌贊田光勇于為正義獻身的氣節(jié),同時責(zé)備燕太子多疑;第六首贊頌鄒衍的九州理論以及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探索精神;第七首抒寫對郭隗的仰慕之情,嘆惋古今仁人志士懷才不遇的普遍遭際。全組詩借古諷今,感情深沉,詞句樸質(zhì),有較強的感人力量。其中第二首詩尤具有代表性。其開篇兩句,首先點出憑吊的地點碣石山頂和憑吊的事物黃金臺,由此引發(fā)出抒懷之情,集中表現(xiàn)出燕昭王求賢若渴的風(fēng)度,也寫出了詩人對明君的盼望,為后四句作鋪墊。接下二句緊承詩意,以深沉的感情,凄涼的筆調(diào),描繪了眼前喬木叢生,蒼茫荒涼的景色,由景襯情,寓情于景,發(fā)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嘆,表達對燕昭王仰慕懷念的深情。詩人借古以諷今,對古代圣王的懷念,正是反映對現(xiàn)實君王的抨擊,是說現(xiàn)實社會缺少燕昭王這樣求賢若渴的圣明君主。結(jié)尾二句以畫龍點睛之筆,以婉轉(zhuǎn)哀怨的情調(diào),表面上是寫昭王之不可見,霸圖之不可求,國士的抱負之不得實現(xiàn),只得掛冠歸還,實際是詩人抒發(fā)自己報國無門的感嘆。
陳子昂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年少時就富于浪漫的豪俠性格。武則天光宅元年(684)舉進士,因上《大周受命頌》受武則天賞識,拜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陳子昂敢于針砭時弊,不避權(quán)貴。萬歲通天元年(696)隨從武攸宜征伐契丹。后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負和許多進步主張不能實現(xiàn),便于圣歷初(698)辭官返鄉(xiāng)。武三思縣令段簡誣陷他,因此入獄,后憂憤而死。終年僅四十二歲。陳子昂為初唐......[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fēng)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quán)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fēng)。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