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檀道濟故壘

劉禹錫〔唐代〕〔〕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劉宋王朝的萬里長城已經塌倒,荒廢的營壘秋天長滿野草。
秣陵城里不少男男女女,至今還歌唱《白符鳩》深深哀悼。

注釋
檀(tán)道濟:劉宋時官至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頗有功名,威名甚重,朝廷頗疑畏之,召入朝。元嘉十三年(436年)春,將遣還鎮,旋召入,下獄被殺。
萬里長城:《宋書·檀道濟傳》載,道濟被捕時,脫帽擲地說:“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意謂加害鎮守江防的大臣,等于毀壞萬里長城。南朝據長江茍安,所以江防的重要,如同秦筑長城。此用檀語。
秣(mò)陵:即金陵,楚威王以其地有王氣,埋金鎮之,號曰金陵。地址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詩人見到檀道濟故壘,回想檀道濟被枉殺一事,頓生感慨,故首兩句即以“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傷之,對檀道濟的無罪被殺這一深悲極痛之事一掬同情之淚。然雖傷之,亦含贊頌景仰檀道濟之意,此從將檀道濟比喻為巍巍萬里長城可見。這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發其沉痛情感。次句“荒營野草秋”,以眼前荒涼蕭條之景寄托其悲涼沉痛之思。由于詩人心頭別有一層現實的凄楚哀感在,因此一登舊壘,便有一種特殊的敏感,數百年前遭冤被害者的憤怒的抗議聲立即在耳際回響。這種歷史與現實在心頭的交感共鳴,不是說明詩人的歷史意識特別強烈,而是說明詩人需要借助歷史來抨擊現實,抒發積憤,悼念友人。詩人的友人王叔文是中唐的政治家。在唐順宗支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詩人見到檀道濟故壘,回想檀道濟被枉殺一事,頓生感慨,故首兩句即以“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傷之,對檀道濟的無罪被殺這一深悲極痛之事一掬同情之淚。然雖傷之,亦含贊頌景仰檀道濟之意,此從將檀道濟比喻為巍巍萬里長城可見。這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發其沉痛情感。次句“荒營野草秋”,以眼前荒涼蕭條之景寄托其悲涼沉痛之思。由于詩人心頭別有一層現實的凄楚哀感在,因此一登舊壘,便有一種特殊的敏感,數百年前遭冤被害者的憤怒的抗議聲立即在耳際回響。這種歷史與現實在心頭的交感共鳴,不是說明詩人的歷史意識特別強烈,而是說明詩人需要借助歷史來抨擊現實,抒發積憤,悼念友人。詩人的友人王叔文是中唐的政治家。在唐順宗支持下,他主持永貞革新,興利除弊,曾使“人情大悅”。后來不幸被憲宗“賜死”。詩人認為這也是自壞長城。三,四兩句化用民謠入詩。據作者自注: “史云:當時人歌曰‘可憐《白符鳩》,枉殺檀江州。‘”檀道濟的被殺,盡管宋文帝給他羅列了一大堆罪狀,但歷史是公正的,人民的同情在遭冤者一邊。這首民謠就是最好的證明。

  全詩的言外之意是說,對于王叔文的無罪被“枉殺”,歷史也會作出公正的判別,人民的同情也在王叔文一邊。借古人的酒杯,澆心中的塊壘,而又妙在不肯說破,遂使全詩意蘊深厚,寄慨無窮。▲

,

參考資料:完善

1、 吳在慶編選.劉禹錫集:鳳凰出版社,2014.10:第146-148頁 2、 霍松林主編.歷代絕句精華鑒賞辭典: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505頁
創作背景
詩人見到檀道濟故壘,回想檀道濟被枉殺一事,頓生感慨,故首兩句即以“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傷之,對檀道濟的無罪被殺這一深悲極痛之事一掬同情之淚。然雖傷之,亦含贊頌景仰檀道濟之意,此從將檀道濟比喻為巍巍萬里長城可見。這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發其沉痛情感。次句“荒營野草秋”,以眼前荒涼蕭條之景寄托其悲涼沉痛之思。由于詩人心頭別有一層現實的凄楚哀感在,因此一登舊壘,便有一種特殊的敏感,數百年前遭冤被害者的憤怒的抗議聲立即在耳際回響。這種歷史與現實在心頭的交感共鳴,不是說明詩人的歷史意識特別強烈,而是說明詩人需要借助歷史來抨擊現實,抒發積憤,悼念友人。詩人的友人王叔文是中唐的政治家。在唐順宗支持下,他主持永貞革新,興利除弊,曾使“人情大悅”。后來不幸被憲宗“賜死”。詩人認為這也是自壞長城。三,四兩句化用民謠入詩。據作者自注: “史云:當時人歌曰‘可憐《白符鳩》,枉殺檀江州。‘”檀道濟的被殺,盡管宋文帝給他羅列了一大堆罪狀,但歷史是公正的,人民的同情在遭冤者一邊。這首民謠就是最好的證明。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參預那唐朝永貞年間短命的政治改革,結果一同貶謫遠郡,頑強地生活下來,晚年回到洛陽,仍有「馬思邊草拳毛動」的豪氣。他的詩精煉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人生或歷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備至, 譽為「詩豪」。他在遠謫湖南、四川時,接觸到少數民族的生活,并受到當地民歌的一些影響,創作出......[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權德輿〔唐代〕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杜牧〔唐代〕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開圣寺

溫庭筠〔唐代〕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