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亭記

王安石〔宋代〕〔〕

  石門亭在青田縣若干里,令朱君為之。石門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觀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書與其甥之婿王某,使記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觀游眺望乎?其亦于此問民之疾憂乎?其亦燕閑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憐夫人之刻暴剝偃踣而無所庇障且泯滅乎?夫人物之相好惡必以類。廣大茂美,萬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適野,升高以遠望,其中必有慨然者。《書》不云乎:予耄遜于荒。《詩》不云乎:駕言出游,以寫我憂。夫環顧其身無可憂,而憂者必在天下,憂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長谷之民,與之相對接而交言語,以求其疾憂,其有壅而不聞者乎?求民之疾憂,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則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無訟。民不無訟,令其能休息無事,優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則其人之名與石且傳而不朽,成人之名而不奪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石門亭在青田縣城外若干里,是縣令朱君監督建造的。石門,是山的名字。古時候的人都在山上刻下自己游覽參觀的感慨之言,留在山中,那些石頭可以看到。朱君到了之后就立了亭子,把從古至今存在的刻石全都立在亭中,并且寫信給他外甥的女婿王安石,讓他記下做亭子的意圖。

  建亭子的原因,難道是愛好山嗎?或者也是喜愛觀游眺望嗎?難道是在這里問詢民眾的疾苦嗎?難道是酒宴之后休息的地方嗎?或者是憐惜那些人的刻石暴露在風雨之中剝蝕破損而無遮蓋保護嗎?人與物之間的感情溝通以同類為前提。廣大繁茂美麗,萬物依附著它生長而自己不認為有功的是山。喜愛山,是仁者的行為。到郊外的曠野之中去,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本文一方面贊美縣令朱君無論品德或為政,都以“仁”為本,是一位憂民、憂天下的仁愛縣官;另一方面,作者借題發揮,闡明自己所主張的儒家的“仁”政。全文抒情議論并重,文字充滿激情,韻味深厚,讀起來引人入勝。

  第一段先交待了石門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寫“記”緣起。石門亭在青田縣石門山上,是縣令朱君建造的。石門山是一座名山,上有石門洞,至今仍是風景優美的游覽勝地。古代的人都將自己觀游的感想刻在石上,留在山中,那些石刻相對而望,難以數計。朱君為令后就建了石門亭,把那古今石刻都拾取來立在亭中,成一勝景。并且寫信讓外甥婿王安石作篇“記”,記其作亭之意。這段文字簡約明快,為下文的議論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本文一方面贊美縣令朱君無論品德或為政,都以“仁”為本,是一位憂民、憂天下的仁愛縣官;另一方面,作者借題發揮,闡明自己所主張的儒家的“仁”政。全文抒情議論并重,文字充滿激情,韻味深厚,讀起來引人入勝。

  第一段先交待了石門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寫“記”緣起。石門亭在青田縣石門山上,是縣令朱君建造的。石門山是一座名山,上有石門洞,至今仍是風景優美的游覽勝地。古代的人都將自己觀游的感想刻在石上,留在山中,那些石刻相對而望,難以數計。朱君為令后就建了石門亭,把那古今石刻都拾取來立在亭中,成一勝景。并且寫信讓外甥婿王安石作篇“記”,記其作亭之意。這段文字簡約明快,為下文的議論作了張本。

  第二段文字是這篇“記”的主體,全段圍繞朱君“作亭之意”展開筆墨。一開頭以排比的設問式揣度作亭的本意。文中寫道:“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觀游眺望乎?其亦于此問民之疾憂乎?其亦燕閑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憐夫人之刻暴剝偃踣而無所庇障且泯滅乎?”一連串五個設問句,以排比出之,加強了揣度的語勢,引起讀者一連串的思考,急切地想得到答案。下面就分別予以分析作答。

  一說,人與物之相互好惡必然因其相類,那使萬物附在上面而生長,不以此為功的“山”,是“廣大茂美”,富有仁愛精神。那么愛好此山之人,當然有“仁”愛之意。如此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其直好山乎?”這一問題,并且論述到“好山”含有深刻的“仁”意在。

  二說,離開城郊到野外,登山望遠,其中必有感慨產生。為了闡明這一點,作者引用了“《書》不云乎:‘予耄遜于荒’”及《詩經》中的“駕言出游,以寫我憂”。文中于此還分析了“憂”的內容,說“環顧其身無可憂,而憂者必在天下,憂天下亦仁也。”從而回答了前面設問中提出的“好觀游眺望乎?”因而指出其亦有深刻的“仁”意在。

  三說人在窮困不顯達的時候怎能安閑逸樂?百姓在深山長谷中,縣令與民相對為言,了解他們的疾苦憂慮,那有阻塞而聽不到其疾苦呢?然后得出結論說“求民之疾憂,亦仁也。”至此回答了前面第三個設問句中的問題:“其亦于此問民之疾憂乎?”

  四說當政沒有大小之分,不施“德”政,民就無法教化,百姓教化順服了,就可以沒有訴訟,民沒有訟事,縣令才能休息無事,悠閑自得地嬉戲。這里又回答了前面的“其亦燕閑以自休息于此乎?”這一問題,這里作者將“仁”政,以“德”出之,放在教化民眾之中。

  五說古今之名人石刻幸在,其文字確實很好,那么他們的名與石刻都能傳而不朽,使其“成仁之名而不奪其志”,又是“仁”之意也。這里亦回答了前面第五個設問“其亦憐夫人之刻暴剝偃踣而無所庇障且泯滅乎?”通過一系列的推理分析,歸納出朱君“作亭之意”乃是一個“仁”字。然后文章又以設問句言道:“其然乎?其不然乎?”

  全文圍繞“作亭之意”展開,先以五個排比設問句提出問題,然后逐個回答,不枝不蔓,并逐層分析推理論述,每一點都歸之為“仁”字,其推理嚴謹,分析透辟,行文游刃有余,結構緊湊,一氣呵成。

,

參考資料:完善

1、 呂晴飛主編.唐宋八大家散文賞析 第3冊:中國婦女出版社,2007.01:第549-551頁
創作背景
本文一方面贊美縣令朱君無論品德或為政,都以“仁”為本,是一位憂民、憂天下的仁愛縣官;另一方面,作者借題發揮,闡明自己所主張的儒家的“仁”政。全文抒情議論并重,文字充滿激情,韻味深厚,讀起來引人入勝。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西)人。慶歷二年(1042)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嘉祐三年(1058),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書仁宗,提倡變法。神宗即位,任翰林學士兼侍講,再次上書,力主革新。熙寧二年(1069),拜參知政事,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主持變法,積極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出知江寧府。八......[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