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生

王安石〔宋代〕〔〕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賈誼所獻的“謀議”,大體上都能獲得施行,誰能說文帝輕視賈誼呢?
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達官貴人,盡管他們的官爵職位很高,但其言論都被君王廢棄了。

注釋
賈生:即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漢文帝時任博士,一年中遷太中大夫。他主張改革政制,頗得漢文帝賞識。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又轉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時僅33歲。《史記》、《漢書》有傳。
略:大致,差不多。據《漢書·賈誼傳》載,當時賈誼提出的更定法令等建議,最后多為文帝所采納。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此詩詠漢文帝與賈誼,但與李商隱詩的著眼點不同,議論更大相徑庭。李詩以小事而見大節,王詩則因大事而忽小節。王安石認為賈誼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官職的高低與否不重要;李商隱抱負難申,乃為賈誼悲,王安石得宋神宗寵遇,乃為賈誼喜,正是不同的遭際,才產生出不同的議論來。就詩歌藝術而言,此詩純是議論,褒貶分明,對比強烈。

  詩的前兩句“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一寫賈誼,一寫文帝。詩中指賈誼的治國安民之方,這兩句是反詰句,意為賈誼所獻的“謀議”,大體上都能獲得施行,所以說文帝并不輕視賈誼。以賈誼進言與文帝納言相對照,承班固《漢書·賈誼傳》中之“贊”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此詩詠漢文帝與賈誼,但與李商隱詩的著眼點不同,議論更大相徑庭。李詩以小事而見大節,王詩則因大事而忽小節。王安石認為賈誼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官職的高低與否不重要;李商隱抱負難申,乃為賈誼悲,王安石得宋神宗寵遇,乃為賈誼喜,正是不同的遭際,才產生出不同的議論來。就詩歌藝術而言,此詩純是議論,褒貶分明,對比強烈。

  詩的前兩句“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一寫賈誼,一寫文帝。詩中指賈誼的治國安民之方,這兩句是反詰句,意為賈誼所獻的“謀議”,大體上都能獲得施行,所以說文帝并不輕視賈誼。以賈誼進言與文帝納言相對照,承班固《漢書·賈誼傳》中之“贊”詞:“追觀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俗,誼之所陳略施行矣”,與前人寫賈誼懷才不遇之作唱反調。

  后兩句“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一寫爵位高的“公卿”,一寫君王。這兩句也構成了一個反詰句,意為: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達官貴人,盡管他們的官爵職位很高,但其言論都被君王廢棄了。弦外之音是賈誼比那些達官貴人更為幸運。

  此詩采用兩個反詰句,寓答于反問之中,以賈誼的“謀議略施行”與身居高位的達官貴人“言盡廢”相對照,以文帝采納賈誼的“謀議”,古來君王廢棄眾多地位顯赫的達官貴人的言論相對照,突出賈誼超群的才能與漢文帝的愛惜賢才。

  此詩不像李商隱的《賈生》那般諷文帝悼賈生,反而贊文帝褒賈生。這是因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體驗,認為賈誼只是遭到周勃灌嬰等人的讒毀而未能如愿以償而已。從以上的比較中不難看出,李商隱與王安石的同題詩《賈生》,雖然都是詠賈誼,但各自的著眼點不同,筆法相異,主要在于兩位詩人的思想有別,他們根據各自的思想對同一人物發表獨特的見解,前者欲抑先揚,以古諷今,筆鋒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貶分明,對比強烈。▲

,

參考資料:完善

1、 王紫微編著. 古代懷古詩詞三百首[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14.09.第157頁 2、 王美春,郭志明著. 詩美的永恒 同題古詩佳作比較談[M].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1.10.第199-200頁
創作背景
此詩詠漢文帝與賈誼,但與李商隱詩的著眼點不同,議論更大相徑庭。李詩以小事而見大節,王詩則因大事而忽小節。王安石認為賈誼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官職的高低與否不重要;李商隱抱負難申,乃為賈誼悲,王安石得宋神宗寵遇,乃為賈誼喜,正是不同的遭際,才產生出不同的議論來。就詩歌藝術而言,此詩純是議論,褒貶分明,對比強烈。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西)人。慶歷二年(1042)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嘉祐三年(1058),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書仁宗,提倡變法。神宗即位,任翰林學士兼侍講,再次上書,力主革新。熙寧二年(1069),拜參知政事,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主持變法,積極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出知江寧府。八......[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