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 題君用山園

辛棄疾〔宋代〕〔〕

曾與東山約。為鯈魚、從容分得,清泉一勺。堪笑高人讀書處,多少松窗竹閣。甚長被、游人占卻。萬卷何言達時用,士方窮、早與人同樂。新種得,幾花藥。
山頭怪石蹲秋鶚。俯人間、塵埃野馬,孤撐高攫。拄杖危亭扶未到,已覺云生兩腳。更換卻、朝來毛發。此地千年曾物化,莫呼猿、且自多招鶴。吾亦有,一丘壑。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曾與林泉相約,分取一灣清泉,供鯈魚從容游樂。可笑高人讀書之處,多少松窗竹閣。何故常被游人占得。讀書萬卷怎能說經世致用,失意途窮游子正情寄山林之樂。最近種下幾棵芍藥。
山頂怪石如蹲伏的秋鶚。俯瞰世間塵埃飄浮,孤高聳立,舉爪欲攫。拄杖尚未倚上危亭,已覺云霧在腳下彌漫。早晨的黑發已變斑白。此地已歷經千年滄桑變化,莫要呼喚猿猱,只管多招邀些白鶴。我也擁有林間丘壑。

注釋
東山:《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鯈(tiáo)魚:《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賞析

  這首詞是寫傅君用山園的。山園,即山中的園囿。《周書·武帝紀》說:“山園之田,各還本主。”杜甫《山寺》詩說:“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因知山園不僅在山之高處,且有一定規模。這首詞用白描手法,勾畫出了傅君用山園的雄奇面貌和游樂狀況,表現了作者的歸隱情趣。

  上片寫山園的人工建筑。開頭三句寫山水。東山,點山園所在的地點,鉛山東山,離縣城不遠。“分得清泉一勺”,言從東山山泉引泉水入園,放養儵魚,供其從容游樂。這三句既點了“山園”二字,以照應詞題,又說明此園得山水之勝,可供游人休憩,自然引出以下三句。“堪笑”三句寫園中樓閣。“多少松窗竹閣”,言山園中,松林下,竹園傍,建有不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

  這首詞是寫傅君用山園的。山園,即山中的園囿。《周書·武帝紀》說:“山園之田,各還本主。”杜甫《山寺》詩說:“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因知山園不僅在山之高處,且有一定規模。這首詞用白描手法,勾畫出了傅君用山園的雄奇面貌和游樂狀況,表現了作者的歸隱情趣。

  上片寫山園的人工建筑。開頭三句寫山水。東山,點山園所在的地點,鉛山東山,離縣城不遠。“分得清泉一勺”,言從東山山泉引泉水入園,放養儵魚,供其從容游樂。這三句既點了“山園”二字,以照應詞題,又說明此園得山水之勝,可供游人休憩,自然引出以下三句。“堪笑”三句寫園中樓閣。“多少松窗竹閣”,言山園中,松林下,竹園傍,建有不少亭臺樓閣,原想供“高人讀書”之用,不料游人眾多,成了游客眺望休憩之所。以有點無奈的口吻,描繪山園受游人歡迎的景象,別有一番情趣。“萬卷”四句寫傅君用“與人同樂”的志趣。言傅君用讀書萬卷,且有“達則兼濟天下”之志,目前尚未獲得一展宏圖的時機,故修治山園,增種藥草花木,供游人觀賞,以實現“與人同樂”之志。見微知著,頌美了傅君用的高尚情操與志趣。

  下片寫山園的自然面貌,寫得極有氣勢。開頭三句寫怪石。言有塊怪石象秋鶚一樣蹲在山頭,一只腳支撐著身體,俯視人間,做出攫取“塵埃野馬”之勢,兇狠之極,也動人之至。“柱杖”三句寫亭之高,山之險。作者以不柱杖就難以到達“危亭”、登到山半腰就覺得腳下生云以及攀上危亭毛發會結滿霜花三個方面,或襯托,或描寫,把山險亭高的狀況,生動而形象的描寫了出來。“此地”二句寫山的變化。孔稚圭《北山移文》說:“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此處活用其意,言千百年來,此地隨萬物而自然變化,猿、鶴多寡不一,要設法招鶴歸來,暗示了作者招隱之意。“吾亦有,一丘壑”二句,言自己也有隱居之處,暗示傅君用山園也是塊隱居的好地方,卒章顯其志,既點明了題旨,又收到了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

,

參考資料:完善

1、 參考:辛棄疾詞新釋輯評,朱德才,薛祥生,中國書店,2006
創作背景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初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受學于亳州劉瞻,與黨懷英為同舍生,號辛黨。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義軍烽起。棄疾聚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奉表南歸。高宗于建康召見,授右承務郎,任滿。改廣德軍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論》、《九議》,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復失地的建議。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東......[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