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八年十一月日,右通直郎樞密院編修臣胡銓,謹齋沐裁書,昧死百拜,獻于皇帝陛下。
臣謹按:王倫本一狎邪小人,市井無賴,頃緣宰相無識,遂舉以使虜,專務詐誕,斯罔天聽,驟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齒唾罵。今者無故誘致虜使,以“詔諭江南”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劉豫我也!劉豫臣事丑虜,南面稱王,自以為子孫帝王、萬世不拔之業,一旦豺狼改慮,捽而縛之,父子為虜。商鑒不遠,而倫又欲陛下效之。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為犬戎之天下,以祖宗之位為犬戎藩臣之位?陛下一屈膝,則祖宗廟社之靈盡污夷狄,祖宗數百年之赤子盡為左衽,朝廷宰執盡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當裂冠毀冕,變為胡服。異時豺狼無厭之求,安知不加我以無禮如劉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無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則怫然怒。今丑虜,則犬豕也。堂堂大國,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為之邪?
倫之議乃曰:“我一屈膝,則梓宮可還,太后可復,淵圣可歸,中原可得。”嗚呼!自變故以來,主和議者,誰不以此說啖陛下哉?然而卒無一驗,則虜之情偽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覺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國大仇而不報,含垢忍恥,舉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虜決可和,盡如倫議,天下后世謂陛下何如主?況丑虜變詐百出,而倫又以奸邪濟之,梓宮決不可還,太后決不可復,淵圣決不可歸,中原決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復伸;國勢陵夷,不可復振,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矣。
向者陛下間關海道,危如累卵,當時尚不肯北面臣敵,況今國勢稍張,諸將盡銳,士卒思奮。只如頃者敵勢陸梁,偽豫入寇,固嘗敗之于襄陽,敗之于淮上,敗之于渦口,敗之于淮陰,較之前日蹈海之危,已萬萬矣!倘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則我豈遽出虜人下哉?今無故而反臣之,欲屈萬乘之尊,下穹廬之拜,三軍之士不戰而氣已索。此魯仲連所以義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虛名,惜夫天下大勢有所不可也!今內而百官,外而軍民,萬口一談,皆欲食倫之肉。謗議洶洶,陛下不聞,正恐一旦變作,禍且不測。臣竊謂不斬王倫,國之存亡未可知也。
雖然,倫不足道也,秦檜以心腹大臣而亦為之。陛下有堯舜之資,檜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導陛下為石晉。近者禮部侍郎曾開等引古誼以折之,檜乃厲聲責曰:“侍郎知故事,我獨不知!”則檜之遂非狠愎,已自可見。而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議可否,是明畏天下議己,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謗耳。有識之士,皆以為朝廷無人。吁,可惜哉!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夫管仲,霸者之佐耳,尚能變左衽之區,而為衣裳之會。秦檜,大國之相也,反驅衣冠之俗,歸左衽之鄉。則檜也,不唯陛下之罪人,實管仲之罪人矣。孫近附會檜議,遂得參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饑渴,而近伴食中書,漫不敢可否事。檜曰“虜可和”,近亦曰“可和”;檜曰“天子當拜”,近亦曰“當拜”。臣嘗至政事堂,三發問而近不答,但曰:“已令臺諫侍從議矣”。嗚呼!參贊大政,徒取充位如此,有如虜騎長驅,尚能折沖御侮耶?臣竊謂:秦檜、孫近亦可斬也!
臣備員樞屬,義不與檜等共戴天。區區之心,愿斷三人頭,竿之藁街。然后羈留虜使,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則三軍之士不戰而氣自倍。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耳,寧能處小朝廷求活耶?小臣狂妄,冒瀆天威,甘俟斧鉞,不勝隕越之至!
譯文
紹興八年十一月,右通直郎樞密院編修官臣子胡銓,齋戒沐浴,恭敬地寫下這篇奏疏,冒著死罪獻于皇帝陛下。
我恭謹地考察過:王倫本來是一個行為輕薄奸邪的小人,街市上的狡詐之徒,前不久因宰相秦檜沒有眼力,竟推舉他出使金國。他專事奸詐虛妄,欺騙皇上,突然得居高官,天下人無不痛恨唾罵他。他無緣無故地引來金國使臣,以“江南詔諭使”的名義同我朝談判,這是想把我大宋當作臣妾,想把我大宋看作劉豫啊!劉豫像臣屬一樣侍奉金人,面朝南做上了兒皇帝,他自認為這是子孫稱帝而萬代不會改變的事業,金人一旦改變主意,就把他揪住捆綁起來,父子都做了俘虜。先例可鑒,記憶猶新,而王倫又想要皇
展開閱讀全文 ∨在“紹興和議”之前這場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深刻的政治斗爭中,胡銓站在民族和人民的立場上,真理在握,義正辭嚴;但作為一個奏本,為了使趙構比較容易接受,又必須講究斗爭藝術。義正辭嚴和講究策略的高度統一,構成了此文的基本特色。
這首先體現為以彈劾奸臣為線索,以反對和議為靈魂的總體構思。胡銓上書的根本目的是反對和議,因而鼓吹和議的秦檜之流理所當然地成為彈劾的對象。如果彈劾成功,反對和議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再者,主張和議的總后臺是趙構,作者不便道明,就把矛頭指向佞臣奸相,駁斥他們主張議和的謬論,揭露其險惡用心。這樣,批判起來就可以痛快淋漓,無所顧忌,實際上起到指著和尚罵賊禿的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在“紹興和議”之前這場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深刻的政治斗爭中,胡銓站在民族和人民的立場上,真理在握,義正辭嚴;但作為一個奏本,為了使趙構比較容易接受,又必須講究斗爭藝術。義正辭嚴和講究策略的高度統一,構成了此文的基本特色。
這首先體現為以彈劾奸臣為線索,以反對和議為靈魂的總體構思。胡銓上書的根本目的是反對和議,因而鼓吹和議的秦檜之流理所當然地成為彈劾的對象。如果彈劾成功,反對和議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再者,主張和議的總后臺是趙構,作者不便道明,就把矛頭指向佞臣奸相,駁斥他們主張議和的謬論,揭露其險惡用心。這樣,批判起來就可以痛快淋漓,無所顧忌,實際上起到指著和尚罵賊禿的效果,使趙構不便發作,也為趙構接受抗金派的意見準備了一個臺階。加上在彈劾奸臣時,不斷暗諷明諫,時時提醒趙構不要聽信奸臣誤了國家大事。在開始彈劾王倫時,作者以劉豫為例,揭穿金國的狼子野心。奏本說:“商鑒不遠,而倫又欲陛下效之。”并非陛下欲效之,而是倫欲陛下效之,陛下可不能上當,這是暗諫。接著,又以童子作比,三尺童子雖無知之至,仍不肯下拜仇敵,“而陛下忍為之耶”?這是婉諫。在批駁王倫謬論時,作者先指出,主和議的人都是這樣“說啖陛下”,然而卒無一驗,應該清醒了,“而陛下尚不覺悟”,即令敵決可和,盡如王倫所說,“天下后世謂陛下何如主”!這已是明諫了。在彈劾秦檜時也是這樣,“陛下有堯舜之資,檜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導陛下如石晉”。胡銓彈劾奸臣不忘進諫皇上,直言極諫而又注意分寸,始終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上。
在彈劾奸臣時,胡銓先彈劾王倫,后彈劾秦檜、孫近,而且在彈劾王倫時花了大量的篇幅,把批主和派的主要內容,都放在彈劾王倫這一部分。這也是服從于文章的總體構思的。王倫是一個狎邪小人,市井無賴,只是主和派的一名走卒而已,而且數犯法,有前科,臭名昭著。胡銓彈劾他,人人稱快,趙構也容易接受。因而胡銓把要批主和派的話都放在這兒說,放縱筆墨,大加撻伐,厲言正色,毫不留情,“不斬王倫,國之存亡未可知也”。但是,胡銓彈劾的主要對象是秦檜,這也是顯而易見的。秦檜是當朝宰相,是趙構的心腹,胡銓需要講究一些策略。他在彈劾王倫時,開頭就說“頃緣宰相無識”,“無識”二字看起來責之不重,實際上已把王倫的罪過,一古腦都轉到秦檜名下。彈劾王倫結束后,又寫道:“雖然,倫不足道也,秦檜以心腹大臣而亦為之。”看似一個過渡句,但在全文分量很重。說王倫不值一提,言下之意,秦檜才是真正的元兇。一個“雖然”,就把秦檜墊上去了。心腹大臣本應忠貞不二,“而亦為之”,一個“而”,一個“亦”,把秦檜從心腹大臣的地位推到王倫的行列之中,又從王倫那兒提出來,屬于更不能容忍之列。王倫已立斬猶遲,秦檜就更不在話下了。
理由充分,證據確鑿,是原則性與策略性統一的一個表現。秦檜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勢顯赫,孫近、王倫也是寵臣,如果沒有確鑿的證據,要彈劾他們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策略的。作者彈劾王倫列舉騙官、賣國、欺君之罪,并提出王倫典型的賣國言論加以批判;彈劾秦檜則先指出他是王倫的后臺,隨后引出曾開與秦檜之爭為證。曾開針對秦檜向金人求和,對秦檜說:“公當強兵富國,尊主庇民,奈何自卑辱至此!”又引用一些古語責備他,秦檜大怒說:“侍郎知故事,我獨不知!”依然我行我素。文章直接征引了秦檜原話。從字面看,是要證明秦檜堅持錯誤,一意孤行,實際上是抓住了秦檜賣國的又一個證據。作者彈劾孫近,主要抓住他處處附和秦檜,同時引出自己與孫近的一段應答為證,論證他完全是取悅上級,空占官位。王倫的賣國言論,秦檜對曾開的責斥,孫近敷衍作者的答辭,這些都是無可爭議的事實,都是奸臣賣國、誤國的鐵證。作者以此為據彈劾他們,理直氣壯,不容辯駁。文章反復論述不能與金和議,用亡國之仇不可忘、祖宗天下不可讓的基本道理,勸趙構不要輕信奸臣妄說。從敵人無厭之求的本質和變詐百出的伎倆,從劉豫降敵而父子為虜的可悲下場,推論與金和議決沒有好的結果。從國勢、人心、士氣、最近戰事勝負的形勢,推論對金用兵未必為金所敗。前提正確,推論科學,具有不可置疑的邏輯力量。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一一都為胡銓所言中。紹興九年,秦檜接受和議,但金言而無信,僅一年時間,又大舉南下。岳家軍在人民的支持下,節節勝利,打出了一派大好形勢,如果岳飛不被害死,金兵決不能輕易得手。
原則性和策略性的統一,還體現在語言上,特別是排比句和反問句的運用上。全文大量運用排比句,并且經常間用表示決斷的感嘆句,氣勢磅礴,一往無前,節調鏗鏘,咄咄逼人,表現了作者一身正氣,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英勇氣概。駁斥王倫謬論一段,義正辭嚴,表現得尤其突出。文中反問句使用頻率也很高。反問句多少帶有測度的語氣、商量的口吻,卻又決不可作否定的解釋。如“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為之耶?”“自變故以來,主和議者,誰不以此說啖陛下哉?”“天下后世謂陛下何如主?”“倘不得已而遂至于用兵,則我豈遽出虜人下哉?”幾個發問都給趙構留下了認真思考的余地,引導趙構自己作出正確的決策。這就既堅持了原則立場,又考慮到斗爭的策略。
胡銓說:“凡文皆生于不得已。”(《灞陵文集序》)《戊午上高宗封事》正是一個富有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的有識之士,在國家和民族生死危亡的關頭,不得已拍案而起所作的戰斗檄文,反映了時代的要求,人民的呼聲,盡管沒有被趙構采納,但是它鼓舞了抗金軍民的斗志,使“勇者服,怯者奮”(周必大《胡忠簡公神道碑》),打擊了投降派的氣焰,“當日奸諛皆膽落”(王庭珪《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對當時和后世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參考資料:完善
1、 陳振鵬,章培恒主編.古文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7月:第1403—1410頁,創作背景 南宋建立以后,宋高宗趙構對女真族的侵擾,始終采取妥協求和的茍安政策。一些不甘心當亡國奴的文官武將在人民群眾抗金熱潮鼓舞下,反對求和,進而形成了主戰派和主和派的斗爭。趙構即位之初也曾做出一些抗金的姿態,以主戰派李綱為相,但時間不長。紹興元年(1131)八月,宋高宗任用秦檜為相,次年八月迫于輿論壓力,把秦檜罷相,紹興八年三月復又起用秦檜,自是專主和議。秦檜遣王倫再使金國奔走謀和。王倫回朝時,金國遣官為“江南詔諭使”到南宋議事將南宋視為其附屬國,激起了文臣武將的紛紛反對。主戰派代表人物張浚、韓世忠、岳飛等立場非常鮮明。張浚連續五次上書反對議和,岳飛說“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當時,身為樞密院編 展開閱讀全文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