軾頓首再拜。聞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識處,往往見所作詩文,雖不多,亦足以髣髴其為人矣。
尋常不通書問,怠慢之罪,獨可闊略,及足下斬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書,又復懶不即答,頑鈍廢禮,一至于此,而足下終不棄絕,遞中再辱手書,待遇益隆,覽之面熱汗下也。
足下才高識明,不應輕許與人,得非用黃魯直、秦太虛輩語,真以為然耶?不肖為人所憎,而二子獨喜見譽,如人嗜昌歜、羊棗,未易詰其所以然者。以二子為妄則不可,遂欲以移之眾口,又大不可也。
軾少年時,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既及進士第,貪得不已,又舉制策,其實何所有。而其科號為直言極諫,故每紛然誦說古今,考論是非,以應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為實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幾死,所謂齊虜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軾為欲立異同,則過矣。妄論利害,攙說得失,此正制科人習氣。譬之候蟲時鳥,自鳴自己,何足為損益。軾每怪時人待軾過重,而足下又復稱說如此,愈非其實。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足下又復創相推與,甚非所望。
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謫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也。無乃聞其聲不考其情,取其華而遺其實乎?抑將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見不能盡。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書雖非文,然信筆書意,不覺累幅,亦不須示人。必喻此意。
歲行盡,寒苦。惟萬萬節哀強食。不次。
譯文
我向您致敬。聽到您的名字已很久了,又在熟識的朋友那里常常見到您所寫的詩文,雖然不多,也足可以大體知道您的為人了。
平常我們之間不通書信,怠慢的過錯還可以寬恕;等到您痛苦地居喪,我也不曾寫一個字來慰問;鄙人的弟弟子由來到這里,先承蒙您賜我書信,又一次因懶惰而沒有立即回信。笨拙遲鈍,不講禮貌,到了這種程度,而您卻到底沒有棄絕我。近來在驛遞之書信中又收到您的親筆信,對我如此情深義重,我讀后真要臉上發燒慚愧而汗下了。
您才華高超識見明達,不應當隨便稱贊別人,是不是因為黃庭堅、秦觀等人(稱揚我)的話,您真認為是那樣嗎?我這不肖之人被世人所
展開閱讀全文 ∨蘇軾在文中陳說了自己對世事的看法,解釋了世人對自己的一些誤解,記述了謫貶后自己的處境、世態的炎涼,以及對自我的反省。這是一封內容豐富,感情復雜的書信,真實地反映了蘇軾在貶謫黃州以后的生活和思想情況,寫得真摯動人,推心置腹。
“尋常不通書問”至“覽之面熱汗下也”,蘇軾對自己加以自責,也表示了對李端叔的感激。下面,蘇軾以“足下才高識明”一句自然而然將文章帶入正題?!白阆虏鸥咦R明”到“又大不可也”這一部分中,“如人嗜昌歜羊棗”實際上用來比喻人各有所好。人各有所好,很難問清楚為什么是這樣。認為黃、秦二人虛妄,是不對的,要把他們的看法加于眾人之口,則是更加不可的。蘇軾在此向
展開閱讀全文 ∨,賞析蘇軾在文中陳說了自己對世事的看法,解釋了世人對自己的一些誤解,記述了謫貶后自己的處境、世態的炎涼,以及對自我的反省。這是一封內容豐富,感情復雜的書信,真實地反映了蘇軾在貶謫黃州以后的生活和思想情況,寫得真摯動人,推心置腹。
“尋常不通書問”至“覽之面熱汗下也”,蘇軾對自己加以自責,也表示了對李端叔的感激。下面,蘇軾以“足下才高識明”一句自然而然將文章帶入正題?!白阆虏鸥咦R明”到“又大不可也”這一部分中,“如人嗜昌歜羊棗”實際上用來比喻人各有所好。人各有所好,很難問清楚為什么是這樣。認為黃、秦二人虛妄,是不對的,要把他們的看法加于眾人之口,則是更加不可的。蘇軾在此向李端叔說明了推譽之言不可信,他的看法也體現了對自身辯證而又客觀的認識。
接著,蘇軾進一步解釋了世人對自己的誤解。先從少年讀書談到應舉,又從“直言極諫”談到由此而引來的災難。文章寫道:“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為實能之,故澆澆至今,坐此得罪幾死。所謂‘齊虜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由世人的遭遇,蘇軾又談到了自己:“然世人遂以軾為欲立異同,則過矣。”言詞曾給多少文人墨客招致殺身之禍,但是他們的言詞又究竟產生過多大作用呢?下文便作了闡述:“妄論利害,攙說得失,此正制科人習氣,譬之候鳥時蟲,自鳴自己,何足為損害。”應制的文章妄論利害、讒說得失,這是正制科人的習氣,就好像春燕秋蟲之類,該叫的時候就叫,過了季節就不叫了,對于人,既無所補益,也無所損害?!拜Y每怪時人待軾過重,而足下又復稱說如此,愈非其實”則與前文相呼應,而意味更深一層。蘇軾因言詞而獲罪,在此特勸李端叔對已不宜復加推譽。
以下蘇軾敘述了獲罪以來的境遇。 “得罪以來至自幸庶幾免矣”,是說:自獲罪以來,自己處在一個極為閉塞的環境中。劃著一葉扁舟,穿著一雙草鞋,形跡放浪于山水之間,與樵夫、漁夫雜居在一起。常常被醉酒之人推搡辱罵,于是自己也為漸漸地不被人所知感到高興。平生親友不給我寄信,我寄信給他們,他們也不作答,于是我自己也慶幸這樣就差不多可以免于與世人交往紛爭了。蘇軾以飽含辛酸的自得其樂,反映了人情的冷漠,世態的炎涼。居于目前處境,蘇軾說“足下又復創相推與,甚非所望”,再次勸李端叔不要復相推譽。
身居山野,蘇軾有充裕的時間反省自我,他對自我的認識也更加深刻?!澳居邪`”至“非今我也”這幾句是說:樹木有贅瘤,石頭的邊緣有一圈光澤,犀牛的角有通孔,這些討人喜歡的獨特之處,其實正是它們的缺欠。謫居無事可作,沉默下來自我觀察、反省,回顧三十年來所作之事,多有那些缺欠。您所看到的我是以前的我,而不是現在的我。下文“無乃”四句中,聲、情,華、實,所表示的是現象與實質,形式與內容,表與里,蘇軾說,這些事情只有見面再談,才能詳盡地說明。
文章的結尾,又是蘇軾對李端叔的囑咐,自己因文詞獲罪,所寫書信則不可再給他人看。因李端叔正居喪,蘇軾還勸慰他“萬萬節哀強食”?!安淮巍?,猶言不盡,不一一說,常用作書信結尾之詞。
在這篇文章中,蘇軾善用比喻說明道理。談到人們對自己的看法時,蘇軾以“如人嗜昌歜羊棗;未易詰其所以然者”作比,說明人各有所好,對一個人的評價也不可能眾口如一。蘇軾還以“候鳥時蟲,自鳴自已,何足為損害”作比,說明正制科人論說利害得失,就像春燕秋蟲一樣,該叫的時候就叫,過了季節就不叫了,對于他人,既無補益,也無損害,而由此引來殺身之禍, 既可悲,又可笑。這篇文章言辭誠懇謙遜,淡然工雅。蘇軾振筆直書,卻氣韻自然?!?/p>,
參考資料:完善
1、 呂晴飛主編.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辭典 第十二卷 (重排版):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年07月:第523-526頁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