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

王安石〔宋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p>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金溪縣有個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輩輩以耕種為生。仲永出生五年,還沒有見過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驚奇,就向鄰居借書寫工具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以贍養父母,團結族人為主旨,傳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他,他

展開閱讀全文 ∨
賞析
學習重點

  (1)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答: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后天學習的關系,強調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答: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對題目是怎樣理解的?

  答:“傷”是“哀傷”“感傷”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個“神童”。文章以“

展開閱讀全文 ∨,學習重點

  (1)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答: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后天學習的關系,強調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答: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你對題目是怎樣理解的?

  答:“傷”是“哀傷”“感傷”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個“神童”。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可“傷”之道理。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為實例,說明一個人有天分是很幸運的,但是唯有后天的教育與學習,才能讓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才能夠真正成才。 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終也會成為平常人。

 ?。?)你怎樣理解文中的“泯然眾人矣”?

  答:“泯然眾人矣”一句點明結局,痛惜之意溢于言表,發人深省。再過七年以后,是方仲永的第三個階段,才能衰竭,成為了普通人。

 ?。?)作者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

  答:本文通過敘述方仲永因為父親“不使學”,而從神童到成為普通人的變化過程,說明天資固然重要,但沒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賦也不可能得以發揮。告訴我們后天學習和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

,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gushiwen.cn完善

,文章理解

  題目理解

  “傷”,是哀傷,嘆惜的意思?!皞庇腥龑右馑?,第一層意思是為仲永這樣一個天才最終淪為一個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層意思是為像仲永的父親這樣不重視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層意思是為那些天資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終連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轍的人哀傷。

  文體介紹

  本文敘事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后“聞”。敘事一氣貫通而又層次分明,詳細有致而又結構緊湊,內容集中而又意指鮮明。這種見聞錄的方式使方仲永與“我”發生了聯系,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之感。文章語言平實而

展開閱讀全文 ∨,問題研究

  (1)本文為什么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本文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是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貪利導致他才能衰退,后面幾筆點出其淪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的突出了“傷”這一主題,為后來父親不讓他學習做鋪墊,又與后來變成普通人作對比,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流露出作者對仲永變成普通人的惋惜。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題目中的“傷”字,就已經透露這一點?!皞笔前?、哀憐的意思。作者為什么“傷”仲永?因為方仲永天資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終“泯然眾人”。但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

展開閱讀全文 ∨,鑒賞

  篇文章講述了一個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親不讓他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后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這篇文章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文題為“傷仲永”,文中卻未見一個“傷”字,然而全篇寫的正是一個“傷”字。這正如《王荊公年譜考略》所評:“余謂仲水始而通悟,終焉為泯然眾人,見于荊公悼嘆者詳矣!”由此可見,此文契合照應不在形式上而在內容中。這篇議論文,先敘后議,在事實敘述的基礎上立論,事實成為立論的依據。第一、二兩段只敘不議,為第三段的議論

展開閱讀全文 ∨,整體把握

  本文見聞得當,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長的思考。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二百三十四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紹

展開閱讀全文 ∨
創作背景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西)人。慶歷二年(1042)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嘉祐三年(1058),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書仁宗,提倡變法。神宗即位,任翰林學士兼侍講,再次上書,力主革新。熙寧二年(1069),拜參知政事,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主持變法,積極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出知江寧府。八......[1005篇詩文][100篇名句]

猜你喜歡
考試畢登銓樓

梅堯臣〔宋代〕

春云濃淡日微光,雙闕重門聳建章。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

游白水書付過

蘇軾〔宋代〕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

杏花天·詠湯

吳文英〔宋代〕

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江清愛與消殘醉。悴憔文園病起。 停嘶騎、歌眉送意。記曉色、東城夢里。紫檀暈淺香波細。腸斷垂楊小市。......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元干〔宋代〕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